新浪科技综合|最近家电厂商和市场都被浮躁害苦了

本文来自家电圈 。
今年以来的近6个月时间里 , 如果说家电市场要寻找一个共性的问题 , 那么浮躁绝对首当其冲 , 且无可争议 。
【新浪科技综合|最近家电厂商和市场都被浮躁害苦了】说实话 , 真的没有见过 , 家电企业像今年这么浮躁 。 看着同行涨价 , 自己马上就开始行动;看到市场出货不好 , 同行开始降价 , 很快就选择跟进 。 可以说 , 不管市场怎么变、消费需求怎么变 , 很多家电企业的操作策略和经营心思都没有变:不是放在市场、用户身上 , 而是放在跟踪同行和对手的身上 。
天天盯着对手怎么干、干什么、怎么变 , 然后再根据自身的产品、成本、价格 , 以及团队和渠道进行相应的调整 。 这是一种市场经营的策略 , 也是过去10年、20年很多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 , 特别是通过跟踪各个行业头部“数一数二”企业的经营和变局 , 确实让很多中小企业们少走了弯路 , 甚至避免了失败 。
但硬币永远都是两面 。 习惯了模仿和跟随 , 就会不注重自主经营和自我思路的突破 。 最为代表性的就是 , 不知道怎么去迎合市场和用户的变化 , 引领新的市场经营变局 。 比如说 , 这一两年来 , 从洗碗机、蒸烤一体机 , 到空气炸锅、洗拖一体机等产品 , 一轮一轮在市场上火出了天际线 。 结果又是什么?抢到产品红利的永远是少数企业 , 大部分企业虽然看到了机会 , 也积极的加入抢夺阵营 , 收获的结果还是“一地鸡毛” 。
模仿跟随的道路不通畅 , 再次叠加原材料上涨、消费多变且低迷 , 竞争低价也无效 , 这一系列因素却在意外之中 , 加速了很多家电厂商的“浮躁情绪”:因为不是市场真的不好 , 而是很多企业真的抢不到用户和订单了 。
一方面 , 今年以来市场普遍高开低走 , 很多厂商希望大却失望更大 , 市场完全不以家电人的意志为转移:走出疫情阴影后火爆起来 , 还是一如既然地低迷、不佳;另一方面 , 在这种低迷的情况下 , 一些家电企业依然收获了不少的业绩 , 不管是高端品牌 , 还是套系产品 , 或是方案 , 甚至多品牌的圈层化运营 , 都抢到了先机 。 但是再看看身边更多的厂商 , 结果都是“没有最差 , 只有更差” 。
当浮躁情绪再次弥漫整个家电产业 , 特别是在一线市场抢夺中 , 结果往往会难以预料 。 为何这么说?举两个例子:一是 , 作为后疫情时代的一季度 , 很多家电企业在春节之后 , 很快就启动了2月开门红的战役 , 可以说是充满了信心 , 希望可以通过2月预热 , 然后在3月市场上一炮打响、出货全面开挂上涨 。
结果是 , 天不遂人愿 。 很多家电企业投入了大量的广告、促销和推广资源 , 并没有在3月市场上一战成名 , 距离一场活动就出掉一个季度的销售任务梦想 , 更是相差甚远 。 显然 , 这个时候浮躁就已经开始蔓延在一线市场上 , 各个企业都希望可以在一个如此成熟和稳定的行业 , 还能通过一场两场促销活动后 , 就大量出货 。
二是 ,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原材料上涨周期 , 在今年初再次顺势开启 , 而且愈演愈烈 , 很多家电企业的涨价商函就发了3、4次 。 带来的结果 , 就是大量的家电经销商展开了“囤货赌涨价”的新经营策略 。 特别是在去年 , 囤货液晶电视赚到钱的商家们 , 更是展开了颇为疯狂的囤货行动 。
不过 , 今年618年中促销刚结束 , 很多商家就发现 , 年初囤货的价格 , 竟然比618促销的价格还要低 。 新的问题就来了:一是 , 这么低的价格 , 也出不动货;二是 , 那些价高的货 , 还在仓库 , 更卖不动 。 比如 , 空调能效国标7月1日全面实施 , 老能效库存就不能销售 , 商家怎么办?类似的危机在家电市场上总在发生 , 但总认为市场可以赌一把 , 赢一局的经销商们 , 却总是吃了亏也不长记性 。
浮躁的情绪背后 , 或许是家电厂商们真的很着急 , 或许是家电厂商还想浑水摸鱼 , 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 , 最终必须要坚守一点:别管外界怎么乱 , 企业自身的经营一定要稳步推进各种变革 , 不要被一时的动荡 , 一时的涨跌误导 , 甚至诱惑而跑偏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