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上市,驾轻就熟


|滴滴上市,驾轻就熟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冯晓亭编辑 | 林文龙
来源:燃次元
美国东部时间6月30日 , 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 股票代码为“DIDI” 。 其发行价为14美元 , 开盘价16.65美元 , 较发行价上涨18.9% 。 盘中股价最高升至18.01美元 , 涨幅达28.6% , 总市值一度冲高到860亿美元 。 此后一路收窄涨幅 , 上市当日 , 滴滴股价报14.14美元 , 上涨1.0% 。 7月1日 , 滴滴股价大涨 , 截至收盘涨15.98% , 报收16.4美元 , 总市值786亿美元 。
沉淀9年之后 , 在出行领域 , 滴滴再次进入一个新篇章 。
滴滴的故事是从北京的街头开始的 。 2012年的一个冬夜 , 下着鹅毛大雪 , 程维和好多人一起站在长长的队伍里等出租车 , 浑身冻透 , 瑟瑟发抖 , 大家都越来越焦虑 。
“那天晚上很特殊 , 我其实没那么沮丧 , 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 那一年 , 我们的滴滴出行APP上线了 , 目标很简单 , 就是为了减轻大家打车时的痛苦 。 ”程维说 。
出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 经过九死一生的拼杀 , 滴滴突破重围 , 实现了出行线上化、交通工具共享化 , 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 。
6月11日 , 滴滴正式向SEC递交了IPO招股书 。 招股书显示 , 滴滴的业务涵盖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 。
截至2021年3月 , 滴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约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 ,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 , 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 , 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 。
从单量和交易额来看 ,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 , 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 , 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 。
递交招股书后 , 这家公司的股权架构也清晰展现在公众面前 。 招股书显示 , IPO之前 , 滴滴创始人、CEO程维持股7% , 联合创始人、总裁柳青持股1.7% 。 根据中概股常规的同股不同权的安排 , 程维柳青合计拥有超过48%的投票权 , 包括程维柳青在内的滴滴管理层拥有超过50%的投票权 。
值得注意的是 , 最大股东软银委派的董事会成员Kentaro Matsui将在滴滴上市时辞任董事 , 这意味着软银将退出滴滴董事会 。
程维曾总结过滴滴成功的要素 , 其中一条是不断归零 。 上市之后 , 滴滴又要从零出发 , 而未来的目标也很明确 , 那就是国际化与自动驾驶 。
招股书提到的募资用途 , 写得明明白白 , 滴滴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
而这一切 , 都在程维几年前就画好的蓝图上 。 对于滴滴来说 , 方向对了 , 目标还会远吗?
滴滴终于IPO
递交上市招股书后 , 程维、柳青发布《招股书创始人信》 , 提到了那段至暗时刻 。
2018年 , 滴滴顺风车发生两起恶性安全事件 , 良好的发展势头被打断 。 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 , 滴滴被迫降速 , 收缩战线 , 高增长以及IPO计划被搁置在了一边 , 安全合规成为了全公司的重心 。
“我们做出了困难而正确的决定 。 我们不惜以全年的增长为代价 , 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一件事上——做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去搭建安全保护体系 , 保障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 ”《招股书创始人信》中提到 。
此后 , 自2018年9月4日 , 滴滴开展安全攻坚 , 一年事件内上线、更新了20余项安全功能 , 覆盖行程前、行程中、行程后全过程 。 滴滴还建立了一个基于线下的“SWAT”小组 , 可以在几小时内到达中国任何一个城市 , 对当地发生的安全事件作出反应 。
做了这些之后 , 平台上每百万次乘车的犯罪事件数量大幅下降 , 车内纠纷和交通事故数量也大幅下降了 。
经过多年修炼内功 , 滴滴终于熬过了那段黑暗的岁月 , 并递交了招股书 。
招股书显示 ,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 , 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 , 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 。 其中 , 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 , 滴滴在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 。 2021年第一季度 , 滴滴中国出行拥有1.56亿月活用户 , 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 。
从单量和交易额来看 ,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 , 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 , 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 。 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时间内 , 平台司机总收入约6000亿元人民币 。
营收方面 , 滴滴在2018年、2019年、2020年收入分别为1353亿元、1548亿元、1417亿元 , 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收入为422亿元 。 滴滴的收入由“三大业务”构成 , 分别是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
其中 , 公司收入90%以上来源于中国出行业务 , 虽然自2018年起中国出行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下降 , 但其地位仍无法撼动 。 以2020年为例 , 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是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人民币 , 收入占比分别为94.3%、1.6%和4.1% 。

|滴滴上市,驾轻就熟
文章图片
图2/5
数据来源/招股书制表/燃财经
值得注意的是 , 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除了贡献超90%营收外 , 还是公司目前唯一盈利业务 。 国内出行业务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实现调整的息税前利润分别为-2.7亿元、38.4亿元、39.6亿元 , 在2021年一季度更是高达36.2亿元人民币 。 此外 , 2020年中国网约车业务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3.1% 。
但整体来看 , 滴滴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 2018年至2020年 , 滴滴的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106亿元 。 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353亿元 。
2020年营收不增反减、净亏损再次被放大的原因 , 主要受疫情影响 。
从交易量和交易额来看 , 2018年至2020年的交易量分别为90.72亿、96.31亿和90.98亿;同期交易总额为 2123.78亿元、2253.23亿元和2145.86亿元 。 从下图滴滴自2018年起单季度的数据可知 , 虽然受疫情影响 , 滴滴在2020年上半年业绩有所下滑 , 但在疫情控制后 , 滴滴的业绩很快便实现反弹 , 在2020年下半年便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 可见业绩表现还是十分稳定 。
虽然拟发行的股票数量和价格区间尚未确定 , 彭博社此前援引知情人士言论称 , 交表前几个月 , 一级市场对滴滴的定价达到950亿美元 , 与Uber的市值差不多 。 不过 , 华尔街日报报道要保守的多 , 称滴滴在此次上市中估值或达到700亿美元 , 并计划以该估值8%到10%进行募资 。 无论哪个估值 , 这都是美股市场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最大的中概股 。

|滴滴上市,驾轻就熟
文章图片
图3/5
数据来源 / 招股书  制图 / 燃财经
“要不是2018年那两起顺风车安全事故 , 滴滴或许还早于Lyft和Uber上市呢 。 ”滴滴前员工秦秀赫告诉燃财经 , 滴滴的顺风车业务虽然在当时体量不大 , 创收也不丰盈 , 但确实给滴滴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 “顺风车业务也与‘共享出行’最为贴切 , 虽然能带来便利 , 但是安全问题必然是存在隐患的 , 但事发前因为矛盾未激化放大 , 很多问题都看不到 。 ”
如秦秀赫所言 , 若非顺风车事件 , 或许滴滴早就成功IPO了 , 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说 , 一场IPO前的“刮骨疗伤” , 对于滴滴来说 ,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滴滴的业务离不开“车轮”
近年来 , 滴滴也做过不少多元化业务的尝试 , 特别自从2020年初暴发疫情后 , 滴滴2020年3月宣布在郑州、上海、深圳和重庆等21座城市上线跑腿服务;同年4月 , 滴滴进军货运行业;同年5月滴滴注册成立北京小桔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有意杀入旅游业;也是5月 , 滴滴推出社区团购品牌橙心优选……
2020年4月16日 , 程维在公司战略会上说 , 滴滴国内业务将双曲线推进 , 一是持续完善一站式出行平台 , 四轮(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两轮(青桔单车和电单车)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出行将服务更多用户 。 二是小桔车服、自动驾驶、金融、智慧交通等业务持续发力 , 同时探索新赛道 。
在招股书中 , 滴滴用极重的笔墨描绘了其国际化业务 , 及由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组成的核心战略板块 。
滴滴对这两大部分的重视程度 , 直接反映在招股书所披露的募资用途中 。 据了解 , 滴滴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

|滴滴上市,驾轻就熟
文章图片
图4/5

“滴滴在国内市场市场份额能达90%以上 , 换言之 , 国内市场很难再有更大突破 。 而滴滴要想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科技公司’ , 继续朝着国际化业务发力才是正确方向 。 ”曾参与过滴滴海外项目的王伦告诉燃财经 , 滴滴很早就启动国际化业务 , 目前该业务板块增长虽快 , 但亏损也相当严重 , “滴滴在海外可没有在国内本地所积累的规模优势 , 成本要比国内大得多 。 而据我持续观察 , 这一现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反转 。 ”
程维曾表示 , 滴滴的国际化一开始是被动的 , 当时是为了应对Uber的攻势 , 不得已出海 , 将战火烧到Uber的后院 , 因为“Uber前来中国时 , 我就意识到我们低Uber一个纬度 , 他像八爪鱼一样 , 头在美国 , 伸了一个触手到中国 , 所以只攻击一个触手是没用的 。 ”为此 , 滴滴很早就走出国门投资了Lyft、Grab、ola , 支持他们和Uber在全球竞争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竞争策略 。
滴滴当时的国际化策略还被业内戏称为“国际化投资” 。 不过 , 经过几年的发展 , 国际化业务还在亏损不假 , 但其近年来所收获的发展成果确实喜人的 。 程维在去年4月举办的公司战略会上就有透露 , 2019年是滴滴国际化业务突破的一年 , 到2020年初 , 滴滴已在海外累计服务超过10亿出行订单 。
《招股书创始人信》中也提到 , “我们渴望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科技公司 。 尽管我们起步于国内 , 但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 。 我们相信这些经验和我们正在建立的模式是可以普遍适用的:拉丁美洲各地的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安全问题;俄罗斯用户也希望有更实惠的出行选择;而在南非 , 司机希望与尊重他们并帮助他们赚取更多收入的平台合作 。 ”
在过去的三年中 , 滴滴在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 并在非洲、亚太、欧洲和拉丁美洲雇用了数千名优秀的本地员工 , 并且专门为国际化业务配备了数百名工程师 。 “通过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 , 结合各地市场的独特需求 , 我们帮助6000万海外用户改善生活质量 , 帮助数百万司机获得更好的收入以支持家庭开支 。 ”
除了国际化业务 , 囊括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在内的“其他业务” , 在2020年实现收入57.58亿元 , 收入占比为4.1% 。 新业务规模虽小但却拥有较大的增速 , 其中2021年一季度实现收入21.24亿元 , 同比增长179% 。
最引人关注的当属滴滴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业务 , 因为这两项业务被滴滴看作是公司未来的发力点 。 正如招股书中表示 , “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和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将促进移动出行的增长 。 ”而且滴滴已经在该业务板块投入大量资金以开发新产品及技术 。 通过布局自动驾驶、电动汽车产业链为代表的新技术 , 滴滴希望从一家网约车出行公司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 。 而无论如何发展 , 滴滴的业务离不开“车轮” 。
滴滴不需要新故事
在很多人看来 , 滴滴上市或上市之后 , 都需要新故事 。 但实际上滴滴并不需要新故事 , 因为 , 讲好出行的故事 , 市场就足够大了 。
国际化和自动驾驶 , 是滴滴新的轨道 。
以滴滴要发力的国际业务中面临的竞争对手Uber业绩为例 , Uber只有55%业务来自美国本土 , 而滴滴这一数据则达到90%以上 。 显然 , 在国际业务上 , 滴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而且 , 滴滴早年在国际业务上也选择了与Uber一样的“出行+外卖”模式 , 发力外卖业务 。 可见 , 滴滴早就对这场兵刃相见的“战争”做了预备 。
自动驾驶业务也是一块难啃但不得不啃的骨头 。 首先 , 自动驾驶这一领域的未来前景十分宽广 , 据麦肯锡预测 , 至2030年 , 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 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PKMT(乘客总里程)的11% , 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2% 。 其次 , 业内竞争也是十分激烈 , 无论是国外巨头、传统车企、互联网企业还是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 , 都对这一领域“虎视眈眈” 。
但即便业内竞争激烈 , 自动驾驶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 因为从研发到投入使用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滴滴要坚持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原因无外乎滴滴不愿错过一趟科技的快车 , 即便这辆车的车票很贵 , 中途还得时常补票 。 但一旦成功将自动驾驶技术投入运用并实现商业化 , 这对于滴滴来说又是一个机会 。
为了打通无人驾驶和网约车平台之间桥梁 , 滴滴的造车业务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 先是去年11月 , 滴滴发布花费三年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定制网约车D1 , D1搭载了为滴滴司机设计的智能车机系统;其次 , 在D1发布会上 , 滴滴透露了10年目标 , 2025年推出D3 , 普及100万辆 , 搭载自动驾驶功能;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 , 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

|滴滴上市,驾轻就熟
文章图片
图5/5
图/微博@滴滴出行
与小米、百度等跨界造车的互联网企业不一样 , “造车”也是属于滴滴的“车轮”业务之一 。 滴滴造车既能利用网约车业务打通销售渠道 , 又能通过数据、运营和正研究中的无人驾驶技术对车进行很好控制 。
【|滴滴上市,驾轻就熟】与其他上市为寻求新一轮融资的公司不同 , 滴滴看起来并不缺钱 。 截至2021年3月31日 , 滴滴的账上还趴着234.68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和239.66亿元短期投资 。
“我觉得滴滴这次上市除了是业务发展需要外 , 帮助陪伴滴滴多年的投资方套现退出或许也是其此番赴美上市的目的 。 ”一位投资机构从业者告诉燃财经 , 即便拥有一半以上投票权的滴滴管理层 , 在公司也拥有最大话语权 , 但部分投资方退出董事会对滴滴日后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 “毋庸置疑 , 投资方在中小创业公司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 但是对于估值或将达1000亿美元的滴滴来说 , 投资方退出董事会反而利于滴滴高层的意志得到更好贯彻 。 ”
此外 , 滴滴将业务聚焦在“车轮”上 , 实则也是将其“未来交通梦”拴在身上 。 在2019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 程维就在演讲中宣称 , 滴滴会坚定推动国际化 , 推动整个共享出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成熟和繁荣 , 并表示给滴滴一个机会 , 十年后 , 中国交通科技和服务水平将领先世界 。 而此次赴美IPO , 或许就是滴滴争取到一个机会 。
滴滴一路走来 , 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 按程维的说法 , “在过去的九年里 , 我们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 。 我们应对了激烈的竞争、经历了严重的安全挑战和长时间的疫情影响 。 但是 ,这支团队坚定地投身于实现未来出行的愿景 。 我们的努力让出行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 , 这坚定的信念不断鼓舞着我们 。 ”
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 投资人愿意一次又一次的押注滴滴 , 因为大家相信 , 滴滴正在做的事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坚持 , 只要一直行走在正轨上 , 未来是很光明的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滴滴IPO , 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也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胜利 。
参考资料:
《对话程维:多数人只知道战争 , 却并不真正理解竞争》 , 来源:财经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 文中秦秀赫、王伦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 , 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 , 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