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我们能将所有垃圾都清理干净吗?
文章图片
图1/1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日消息 , 人终有一死 , 死后尸身会逐渐腐烂分解 , 但我们产生的大部分垃圾却会年复一年地留存下去 。 你曾祖父的骸骨也许早已化作了土壤中的有机质 , 但他80年前丢弃的包装纸却可能依旧完好 。 垃圾填埋场就像一座座管理不善的博物馆 , 不停地接受外界“捐赠” , 面积也在持续扩张 。 有些如今已被垃圾填满 , 不再接受新的垃圾 。 假如我们能找到某种能阻止垃圾继续产生的方法 , 那这些都不是问题 ,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
问题在于 , 这些新产生的垃圾该如何处置才好呢?我们能否设法将旧垃圾清空、给新垃圾腾出空间来呢?
简?A?扎拉西维奇
英国莱斯特大学古生物学荣誉教授
我们的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巨大 , 并且还在迅速扩张 。 如果垃圾中有足够的金属等有用材料 , 有些填埋场未来或许可以变为资源 。 但无论是出于利益、还是为地球考虑 , 我们能清理掉的垃圾终究只占一小部分 , 剩下的只能靠大自然来处理 。 这些垃圾在遥远的未来或许可以变成宝贵的化石燃料 ,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 , 它们始终是个大麻烦 。
垃圾填埋场最终的结局有两种 。 第一种:其中的垃圾会一直埋于地下 , 一直埋上成百上千万年 。 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三角洲或海边平原上 , 比如密西西比平原 。 垃圾填埋场会在沉积物的压力下越埋越深 , 最终可深达地下数公里 。 这些垃圾会被压缩、受热、还可能受到地壳运动的揉搓 。 铝罐、鸡骨头、塑料袋、废弃手机……这些人类文明的残留物都会被转化为“科技化石燃料” 。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 , 假如这些垃圾填埋场有机会重见天日 , 一定会使未来的古人类学家感到惊异不已 。 这类“岩石”虽然古怪 , 但大体上是无害的 , 因为其中的毒素早已被分解殆尽 , 塑料也转化成了类似煤的物质 。
还有一种天然“清理”过程 , 发生的速度更快 , 但危害也更大 。 如果垃圾填埋场没有在地质作用下埋入地底 , 那么迟早会受到风的“侵蚀” , 尤其是在海岸附近 。 随着海平面上升 , 海浪和潮汐便会将垃圾卷走 。 下层垃圾随之暴露出来 , 再被海浪带走 , 然后沿着洋流漂到遥远的海域、或是深深的海底 , 对人类和其它生物都造成了威胁 。 这种情况在全球多处都已有发生 , 已经变成了造成人类与地球进一步割裂的一大因素 , 并且还在不断恶化 。
朱迪丝?恩克
非营利组织Beyond Plastics主席、前美国国家环保局区域主管
美国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数量极其庞大 , 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造成了严重影响 。 其根本问题在于 , 美国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4% , 却使用了全球17%的能源和24%的自然资源 , 并且创造了全球12%的固体废弃物 。
在城市垃圾中 , 将近一半都是包装物 , 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减少包装浪费 。 塑料包装的问题尤其严重 , 因为塑料在垃圾填埋场中无法由生物降解 , 在垃圾焚烧厂中又会产生有毒的空气污染物 。 然而 , 塑料的产量仍在迅速增加 。 有人提出了一种名叫“填埋场采矿”的方法 , 也就是在垃圾填埋场中发掘可用材料 。 但我对此并不看好 。 如果能找出一些金属和玻璃 , 那的确有点价值 。 但问题是 , 将垃圾挖开会释放出大量甲烷 。 这些垃圾堆里肯定含有大量正在降解的纸板和废纸 , 更别提城市垃圾中的大量有害物质了 。 “填埋场采矿”的概念大概是15年前提出的 , 当时还是种很新奇有趣的设想 , 但始终未得到大范围采用 。 我个人认为这是件好事 。
【新浪科技|我们能将所有垃圾都清理干净吗?】与此到垃圾填埋场里“挖矿” , 我更提倡企业将产品包装重新设计成可以重复灌注和反复使用的形式 。 如果做不到 , 那就退而求其次、选用可循环材料 。 不过 , 塑料回收利用一直是一大难题 , 在美国的回收率仅有8.5% 。
另外 , 不要忘了堆肥这个妙招 。 美国产生的垃圾中 , 有40%都属于厨余和庭院垃圾 。 对待这类垃圾 , 最好的办法就是听爸妈的话:不要留剩饭 , 把不吃的食物捐给流浪者之家和社会服务机构 , 然后把剩菜剩饭拿去做成堆肥 。 只要确保用于堆肥的物质仅限于厨余和庭院垃圾 , 堆肥过程就会很顺利 。 此外 , 大多数美国社区都不会将厨余和庭院垃圾与其它垃圾严格分开 , 但垃圾填埋场恰恰不应该接收这两类垃圾 , 因为它们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甲烷 。
戴维?C?威尔逊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资源与废弃物管理访问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废弃物管理展望》主要作者
地球如今的确面临着一场城市固体废弃物危机 。 全球约40%的人口产生的垃圾都没有专业回收途径 , 只能通过丢到野外或露天焚烧来自行处理 。 就算有人收垃圾 , 大多数垃圾最终也不会通过受控方式进行处置 。 因此 , 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垃圾进行管控 , 扩大垃圾收集范围 , 以受控的垃圾处理方式取代随意堆弃和露天焚烧 。 这不仅对公共健康和当地环境大有裨益 , 还能使每年进入海洋的1千万吨垃圾减少近半 , 并且可以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约5%(因为既可以减少垃圾堆置产生的甲烷、又可以减少露天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
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是 , 在垃圾受控处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 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管理方式 。 首先要从避免废弃物产生做起 。 例如 , 我们可以对产品和包装进行重新设计 , 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增加重新利用次数、以及降低回收难度 。 其次 , 我们要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减少可避免的食物浪费 。 我们还要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 尽可能将干垃圾与有机垃圾分开 , 提高二者的回收利用率 。 最后 , 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将垃圾转化为能源 。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 私营垃圾回收产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 , 或可降低对废弃物进行受控管理的成本 。
在各国政府和商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 , 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将全世界的垃圾清除一空 。 但据估计 , 目前未经妥善管理的垃圾约多达100亿吨(占全球垃圾总量的一半) 。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管理好这些垃圾 , 那么花再多精力在清空垃圾填埋场上也没有意义 。
杰克?卡拉瓦诺斯
纽约大学环境公共卫生科学临床教授
我认为清理陈旧的垃圾填埋场风险太大了 , 让它们维持现状也许才是上选之策 。 垃圾一旦埋入地下 , 再将其挖出、进行分类就会变成一项艰巨的挑战 , 对公共卫生也会造成严重威胁 。 这些东西已经在地下埋了多年 , 有些已经腐烂 , 有些变得潮湿、甚至发了霉 。 问题还不止这些 。 以纽约的拉瓜迪亚和肯尼迪机场为例 , 这两座机场都建在垃圾填埋场上 , 因此将它们挖开是不可能的 。 我认为关键在于 , 我们应该避免将可以彻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丢到填埋场 。 现在的垃圾填埋场中就有大量塑料 , 而它们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话虽如此 , 但情况比起过去已经有了一定改善 。 近年来 , 由于回收利用率大大提高 , 新建的垃圾填埋场已经越来越少了 。 不过 , 最终总会有麦片或披萨纸盒这类东西被送到填埋场 。 我们倒是可以试着把纸盒剪碎、用于堆肥 , 但这样的材料太多了 , 而且一般垃圾桶里的大多数东西都无法用来堆肥 。
因此 , 这些过去的垃圾填埋场也许会一直保留下去 。 但愿在若干年之后 , 它们可以变成美丽的公园或绿地 。 如果放置不管 , 这些填埋场并不会造成什么破坏 。 但我担心的是 , 如果将它们挖开、把垃圾清走 , 结果可能反而弊大于利 。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国家 , 垃圾填埋场可以提供大量工作岗位 。 人们会有条有理地对垃圾进行挑拣和分类:有人负责收集玻璃 , 有人负责收集铝 , 有人负责收集其它金属 。 在塞内加尔的姆贝贝斯(Mbeubeuss) , 有一座巨大的、颇有一定年头的垃圾填埋场 , 供养了数万名垃圾清理工人 。 但有些垃圾填埋场规模过于庞大 , 结果发生了垮塌 , 造成了伤亡事件 。 这真是个两难的局面:我们不想让工人失业 , 毕竟他们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 也是在为地球行好事;但他们面临的垃圾垮塌与化学物质暴露的风险又很严重、不容小觑 。
乔什?勒帕斯基
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纪念大学地理学教授
如果这里所说的“清理干净”是指让垃圾“消失”或者“无害化” , 那我们恐怕只能幻想一下了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所有垃圾填埋场迟早都会外溢 。 我们可以将垃圾暂时看管起来 , 将它们从一处挪到另一处 , 但不可能让所有垃圾彻底清空 。
除了已经关闭的填埋场之外 , 如今新建的垃圾填埋场并没有规定垃圾存量的上限 , 而是会不断扩张 。 要想将这些垃圾清理干净 , 清理速度必须比新垃圾的产生速度更快才行 。 但从现实来看 , 这与力争持续增长的经济模式是相违背的 。
清理垃圾的难度不仅在于垃圾的数量 。 很多人容易将垃圾想象为经久不衰的核废料 , 但垃圾填埋场中的许多物质其实寿命比核废料还要长 , 塑料就是其中之一 。 而且 , 填埋场中的垃圾可谓五花八门 , 除了任其自然降解之外 , 几乎无法通过技术途径对它们进行回收利用 。
也许未来我们会发明某种技术 , 能够对垃圾填埋场中的物质进行挖掘和再利用 。 但以我们目前了解的物理学知识来看 , 就算我们能做到这一点 , 也要耗费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 就算这些物质和能量可以由垃圾填埋场自身提供 , 我们也得确保这种转化过程完全无害才行 。 所以 , 将垃圾“清理一空”大概只有在科幻作品中才能实现了 。
我们虽然不可能清除地球上的所有垃圾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束手旁观、不去设法缓解垃圾问题 。 但要想将垃圾全部清除 , 还需要我们从垃圾产生之初、就施加系统性干预才行 。 (叶子)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