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果壳
八月的早晨 , 太平洋中间的塔希提岛上 , 阳光还未照进峡谷 。 一只棕色壳的大蜗牛正在懒洋洋地散步 , 突然被一只大手抓了起来 , 在自己的壳上捣鼓 。
等挣脱魔爪时 , 大蜗牛发现壳上被安了一个小黑块 , 怎么抖都抖不掉 。 蜗生已经如此艰难 , 怎么还往上加负重?大蜗牛只能背着这个小黑块辛苦地爬了一天 , 直到下午阳光不再照进峡谷 ,那只熟悉的大手又出现了 。
文章图片
图1/10
背着小黑块的棕色大蜗牛
“这下是把我壳上那玩意儿去扌……”大蜗牛感觉背上轻松后 , 突然觉得眼前一黑 。
痛下杀手的是正儿八经的生态学家 , 他们给蜗牛安的小黑块是“世界上最小的电脑” 。 大蜗牛做错了什么?背着小电脑也就算了 , 怎么完事儿连命都没了?生态学家的迷惑行为 , 其实是为了探寻一场大灭绝幸存者的秘密 。
因为吃引起的蜗牛大灭绝
这场蜗牛大灭绝发生在1974年 。 当时 , 这种棕色大蜗牛——玫瑰蜗牛(Euglandina rosea)被引入了塔希提岛所属的社会群岛 。 它们是天生的蜗牛杀手 。 玫瑰蜗牛上岛30年后 , 共有52种帕图螺科蜗牛被它们吃到野外灭绝 , 其他科的上百种原生蜗牛也处境危险 。
【新浪科技综合|人类迷惑行为:让小蜗牛背电脑,背完杀掉它】为什么要引入玫瑰蜗牛?这其实是人类“借蜗杀蜗”的“妙计” 。
1967年 , 人们将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作为食物 , 带到塔希提岛所属的社会群岛 。 非洲大蜗牛是一种比玫瑰蜗牛还要大一些的蜗牛 , 它们除了被人类吃 , 本身也是大吃货 , 来到新环境就一顿狂吃 , 对岛上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 。
人们发现情况不妙 , 单靠人类的嘴又吃不光非洲大蜗牛 , 就企图引进玫瑰蜗牛 , 让这种蜗牛杀手帮忙吃掉非洲大蜗牛 。 但是 , 生物防控实施前的研究十分草率 , 缺少蜗牛专家或生态学家的参与 , 甚至几乎没有考虑土著蜗牛是否会成为受害者 。 悲剧便由于决策者的一时轻率 , 降临在了土著蜗牛身上 。
文章图片
图2/10
巨型非洲大蜗牛 , 不过 , 一般的非洲大蜗牛体型没这么大
文章图片
图3/10
玫瑰蜗牛 , 主要捕食年轻的非洲大蜗牛 , 上图那么大的蜗牛它可吃不下丨Tim Ross
原本社会群岛物种丰富 , 全球120种帕图螺科的蜗牛中 , 有61种仅栖息于社会群岛 , 其中52种因为玫瑰蜗牛遭受了灭顶之灾 。 不过在这样的浩劫中 , 竟有包括无色帕图螺在内的几种帕图螺逃过一劫 。
无色帕图螺(Partula hyalina)拥有漂亮的白色外壳 , 是岛上的土著蜗牛 , 现在也是濒危物种 。 这种白色小蜗牛 , 是怎么在入侵物种的猎杀中存活下来的?
文章图片
图4/10
拥有漂亮外壳的无色帕图螺
白色小蜗牛如何成为幸存者?
无色帕图螺拥有独特的白色外壳 , 可以抵御日晒 , 所以能够在日晒较多的森林边缘生活;而棕色壳的玫瑰蜗牛承受不了强光 。 是不是阳光给无色帕图螺提供了庇护所呢?
为了检验这一假说 , 生态学家需要监测蜗牛日常活动时照在它们身上的阳光 。 监测阳光的同时也要避免干扰蜗牛的行为 , 于是他们看上了密歇根大学发布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密歇根微尘(Michigan Micro Mote ,M3) 。 根据生态学家的需求 , 电子工程师以密歇根微尘为基础 , 改造出了可以每十分钟记录一次光照强度的小电脑 , 它们的体积仅有2×2×4毫米 , 不至于压垮蜗牛 。
文章图片
图5/10
小电脑体积仅有2×2×4毫米
2017年8月 , 生态学家就揣着小电脑来到塔希提岛 。
无色帕图螺是濒危物种 , 即便是特制的小电脑也不能直接安在身上 。 好在它们是夜行动物 , 白天总趴在叶子背面睡觉 。 于是研究者找到睡觉的蜗牛后 , 就在它们身边用磁铁固定3个小电脑 。 2个小电脑安在叶子背面 , 监测小蜗牛受到的光照 , 另外1个则安在叶子表面 , 检测环境光照 。
文章图片
图6/10
被小电脑包围的无色帕图螺蜗牛
对待入侵物种玫瑰蜗牛 , 生态学家就没有手下留情了 , 他们直接将小电脑黏在了玫瑰蜗牛的外壳上 。 在回收电脑后 , 生态学家就对玫瑰蜗牛实行了安乐死 。
文章图片
图7/10
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玫瑰蜗牛
在一周的时间中 , 研究者团队记录了3个栖息地里41只无色帕图螺身边的光照 , 以及2个栖息地里38只玫瑰蜗牛活动中受到的光照 。
没错!就是阳光
捕食者玫瑰蜗牛确实讨厌强光 , 这阻碍了它们接近在树林边缘睡觉的无色帕图螺 。 在那里 , 无色帕图螺受到的全天平均光照强度超过3000勒克斯 。 正午时 , 它们受到的光照平均约9000勒克斯 。
文章图片
图8/10
勒克斯是衡量照度的单位 , 居家照度一般在320~500勒克斯 , 烈日下则通常超过10000勒克斯 。 图为塔希提岛上景观
玫瑰蜗牛则需要躲避这么强烈的光照 , 它们尽量在光照强度不足900勒克斯的地方活动 。 到阳光最强的午后 , 它们甚至躲进完全无光的地方不出来了 。 而且 , 这些蜗牛杀手一个星期移动的直线距离不足3米 , 只要白色小蜗牛的“阳光庇护所”范围有几米大 , 玫瑰蜗牛就没法趁着黑夜潜入进去 。
虽然这次研究中没有记录的湿度和温度也有潜在影响 , 但结果显示 , 阳光的庇护至少是无色帕图螺在猎杀中活过四十多年的因素之一 。 未来如果想将它们迁移到塔希提岛上的其他地区 , 光照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
尽管无色帕图螺物种尚存 , 但人类未经充分评估便引入玫瑰蜗牛 , 这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挽回 。 无色帕图螺本来遍布塔希提岛森林中的各处 , 如今只能依靠狭窄的阳光庇护所苟延残喘 。 错误的生物防控措施 , 在不到30年里 , 就杀死了这个群岛上的数十种帕图螺科蜗牛 。
文章图片
图9/10
图为幸存者之一的 <em>Samoana attenuata</em>丨iucnredlist.org
9种幸存者中 , 有4种是2008年和2009年才发现的 。 目前在野外灭绝的52种帕图螺中 , 有11种有人工饲养 。
文章图片
图10/10
幸存者之一 <em>Partula meyeri</em>丨iucnredlist.org
更荒诞的是 , 虽然玫瑰蜗牛能够杀死一些还没长大的非洲大蜗牛 , 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非洲大蜗牛的数量 。 对比引入玫瑰蜗牛的岛屿和未引入的岛屿 , 非洲大蜗牛数量都在达到峰值后自然衰退 , 与是否引入玫瑰蜗牛无关 。
现在的生物防治评估已经比40年前慎重多了 , 但是这场蜗牛大灭绝仍提醒着我们:面对外来物种 , 多么慎重都不为过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