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刘伯明、汤洪波做了这三件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 7月4日14点57分 , 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 , 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 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视频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 , 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 , 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
此次出舱活动 , 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 , 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 , 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 , 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 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 , 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 , 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 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
中国航天报采访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来现场报道:
刚刚 , 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外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乘组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携手打了一场太空出舱、舱外组装与维修、应急返回的配合战 , 大获全胜 。
2008年9月27日 ,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曾挥舞国旗 , 首次亮相在浩瀚宇宙 。 时隔13年 , 出舱大片在“天和”上演 , 任务却要复杂得多 。

新浪科技综合|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刘伯明、汤洪波做了这三件事
文章图片
图1/4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出舱

新浪科技综合|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刘伯明、汤洪波做了这三件事
文章图片
图2/4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出舱
第一步:出舱

新浪科技综合|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刘伯明、汤洪波做了这三件事
文章图片
图3/4

7月4日7时30分左右 ,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 , 刘伯明、汤洪波身着舱外航天服出现在节点舱 。 轨道舱舱门、节点舱前舱门、节点舱与小柱段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都已关闭 , 两人现已被节点舱“包裹”起来 。 此刻 , 聂海胜正“坐”在大柱段的计算机前 , 时刻关注着两人的状态 , 并不时发出操作指令 。
出舱准备工作继续 , 给节点舱泄压、航天员吸氧排氮、开展通信测试……这套流程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出舱时相似 , 却又有所不同 。 “此次应用了气体复用技术 , 通过舱间抽气泵将节点舱的空气抽到大舱 , 空气复用率较高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汤溢介绍 。
8时11分 , 舱内气压接近真空状态 , 刘伯明打开节点舱上方的出舱口舱门 , 第一次亲眼见证舱外环境 , 不禁脱口而出:“外面是黑的 。 ”
在两人配合给舱门装上保护罩后 , 刘伯明一个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 。 节点舱高清摄像机、航天服摄像机以及舱外全景摄像机全程拍下了这一过程 。
“哇 , 这外面太漂亮啦!”刘伯明惊叹道 。
在此之前 , 空间机械臂已经来到了出舱口 , 进入整臂待机制动状态 。 就像我们熟知的云台车一样 , 它将是航天员在舱外的移动工具和临时工作站 。
第二步:在机械臂上“搭积木”
刘伯明出舱门后 , 汤洪波并没有紧随其后 。 接下来一段时间 , 他们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态 , 打好第一场配合战——在空间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操作台 。 就像地面建筑施工队似的 , 汤洪波负责“搬砖” , 刘伯明负责“搭建” 。
一场太空“搭积木”正式上演 。
刘伯明接过汤洪波从舱内递上来的脚限位器 , 将其安装在空间机械臂的一端 。 这是底座 , 也是用来固定航天员双脚的 , 航天员“站”在上面可以随机械臂“爬行”而移动 。 舱内 , 汤洪波正在对操作台组件进行初步安装 , 随后用带挂钩的绳传递给刘伯明 , 由刘伯明安装在脚限位器一侧 。 这就是舱外工作用的操作台 。 在刘伯明的腰间 , 还有一个微型工作台 , 这是他在舱内就已经戴好了的 。
“没有看到满天繁星吗?”9点30分左右 , 操作台安装完成 , 聂海胜忍不住问 。
10点20分左右 , 刘伯明上机械臂 , 机械臂移动到接设备点 。 最后传递上来的是此次舱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专用工具递上来 , 刘伯明把它们一一挂在操作台上 。 有了它们 , 航天员将展开第二项舱外工作内容 。
两人配合默契 , 一环扣着一环 , 第一项舱外工作顺利完成 。
第三步:给摄像机装个“自拍杆”
“天和”内 , 聂海胜“坐”在计算机旁 , 细心操作、准确指挥;机械臂缓缓移动 , 刘伯明“站”在脚限位器上 , 他继续移动 , 准备开展第二项工作 。
汤洪波就没那么轻松了 。 11时左右 , 他跃身出舱 , 开始借助舱表扶手 , 用手“爬行” 。 每走一步 , 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绳的另一端挂在扶手上 , 防止飘走 。 他速度很快 , 率先达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间偏右的位置 。
他们的第二项工作是将安装在此处的一个全景摄像机进行抬高 。 “通俗地讲就是给全景摄像机安装一个‘自拍杆’ , 使其在原来的位置上抬高一段 , 具备更佳的视场 。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全景摄像机主任设计师徐起形象地描述 。
汤洪波到达目的地后 , 徒手拔掉全景摄像机的电缆插头 。 很快 , 刘伯明也到了 , 在汤洪波的配合下 , 他拿出通用电动松不脱螺钉拆装工具 , 给全景摄像机装上把手、卸掉安装脚 , 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 。 据悉 , 研制人员为全景摄像机设计了一款舱外专用把手 , 既可在拆装全景摄像机时保护4个镜头 , 又可以方便航天员携带全景摄像机 。
随后 , 刘伯明将一个圆柱形加长支架装在摄像机原来的位置 , 装摄像机、插电缆插头、拆把手 。 每一步操作 , 刘伯明都小心翼翼 。 这样的动作 , 他在水下预演了很多次 , 早已将要领熟记于心 , 但真在太空中操作 , 还是相当困难 。
“安装好 , 辛苦啦 , 你们!”聂海胜说 。 随着全景摄像机开始工作 , 透过它的镜头可以看到 , 在白云的衬托下 , 蓝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样 , 非常漂亮 。
紧张有序 , 第二项舱外工作也顺利完成 。
第四步:应急返回演练+组装舱外工具箱
太空环境异常复杂 , 科研人员把航天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 设计了多种安全保障措施 , 例如各类相机或摄像机实时监视等 。 尽管如此 , 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课 。 为此 , 第三项舱外工作就是应急返回演练 , 主角是汤洪波 。
在这项工作中 , 汤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舱最远处 。 接到撤离指令后 , 他第一时间折回 , 以最快速度返回舱口 , 并直接进入节点舱 。
“舱外活动非常考验航天员的臂力 , 人在失重环境下很难控制自己 , 轻轻移动就出去了 , 可要想停下来就得花很大力气 。 ”汤溢说 , 这种应急返回场景 , 航天员在地面时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练 , 为的是必要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 。

新浪科技综合|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刘伯明、汤洪波做了这三件事
文章图片
图6/4

“03感谢所有科技工作者 , 祝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好 。 ”汤洪波快速爬到出舱口时 , 没有再等自己的队友 , 说完这句话就迅速进入节点舱 。
刘伯明随着机械臂的移动 , 也很快来到舱口 。 他把工具一一取下来递给汤洪波 , 最后把操作台和脚限位器卸下来 , 并在汤洪波的配合下 , 完成舱外工具箱和脚限位器的安装 。
“感谢所有参研参试的科研人员 , 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 后续我们还会出舱 , 还会飞得更高 , 空间站还会越建越大 。 ”刘伯明对着摄像机镜头挥手致意 。
15时左右 , 刘伯明进入节点舱后 , 关舱门、复压、脱舱外航天服 , 打开节点舱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号飞船的3道舱门 。
一系列收尾工作后 , 来自核心舱空调的风进来 , 神舟十二号飞船又能“呼吸”了 。 身处地面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终于松了一口气 。 “这几个小时 , 我们一直紧张地关注着神舟飞船内的温度变化 , 舱门关闭后 , 没有了核心舱带来的空调环境 , 飞船存在结冻风险 , 很可能损害科学载荷 。 ”高旭说 。
首次出舱活动很圆满 。
文/中国航天报采访人员 贺喜梅
【新浪科技综合|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刘伯明、汤洪波做了这三件事】图/中国航天报采访人员 贺喜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