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抓住AI浪潮,加速形成“四大高地”

智联世界 , 众智成城 。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黄浦江畔如约而至 。
自诞生之日起 , 这一行业盛会就以汇聚“世界智慧”、贡献“上海方案”为使命 , 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 更为上海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赢得发展主动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浪潮|抓住AI浪潮,加速形成“四大高地”】2018年至今 , 上海推动大会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循环联动 。 现如今 , 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近1200家 , 2020年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 , 逆势增长50% , 2018年至2020年年均增速29.5% 。
当前 ,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 , 在经济、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效应日益凸显 。 率先抓住这波AI浪潮的上海 , 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的“四大高地”正加速形成 , 世界的目光也正聚焦于此 。
先行先试 , 树立标杆示范
回溯上海AI的快速发展 , 其实不过短短几年 。 但关键时点 , 上海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
65年前的那个夏天 , 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词 , 那时的他也许有很多想象 , 但此后起起伏伏的AI始终没有迎来突破 。 有生之年 , 约翰·麦卡锡也没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大爆发 。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 不断增强的算力、更多更优的数据、更高能级的算法加速演进 , 由此带来的语音和图像识别等AI技术猛然间撞开了期待已久的未知世界 。
这一次 , 中国迅即发力 , 嗅觉敏锐的上海 , 2017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 , 提出“智能上海(AI@SH)”行动 , 率先布局 。
忆及当初的果断抉择 , 参与当初政策制定的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说 , 当时上海面临“四条底线”的约束 , 这都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外在约束 。 而人工智能在先进制造、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等领域的渗透应用 , 可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 , 展现了一条实体经济创新转型之路 。
也是在当年 , 在徐汇西岸举办的一场“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峰会” , 种下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种子 , 一张打造国家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蓝图也徐徐展开 。
回过头来看 , 上海敢于在各地都要抢占的人工智能风口上打造全国高地 , 是有独特优势的 。 大数据上 , 率先建成法人、人口、空间地理三大基础数据库 , 大数据交易中心每日交易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全国双千兆第一城的打造 , 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快速崛起 , 构建起各类丰富的感知系统和应用场景 。
锚定目标的上海 , 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选择 , 以先行先试政策探索打造人工智能生态 。 先后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 , 为上海人工智能顶层规划提供智力支撑;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 加快制度探索突破 , 为全国树立示范标杆 。
同时 , 持续为人工智能从制度环境上创新突破 。 尤其是2019年 , 出台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 , 从人才、资金等方面全力打响“一流创新生态”标志性品牌 。
落实行动方案 , 上海这两年把资源向最想干事创业的有为人才集聚 。 如今 , 上海AI人才厚度日益增强 ,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等一批国际顶级AI专家落户上海发展 。 在上海人工智能百强企业的创始人中 , 近半数获得过国际顶级技术奖项或有过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 三分之一为“80后”“90后” , 初步形成了一个年轻化、知识程度高、拥有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群体 。
名企汇聚 , 积蓄强大势能
始于去年的疫情 , 曾让不少人担忧 , 正处于上升期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再度陷入低潮?
恰恰相反 , 疫情在给全球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 , 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了更高的期待 , 在疫情防控、新冠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 , 人工智能爆发出强大潜能 。
在上海 , 依图科技联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开发上线“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 , 成为行业内首款智能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AI影像产品;深兰科技从基因入手 , 重点攻关“病毒人传人变异位点” , 为精准靶位药物筛选提供数据支持;上汽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工厂、宝钢“黑灯车间”等一批智能工厂在AI助力下 , 不惧疫情 , 实现满负荷运行 。
人工智能“上海力量”的逆势上扬 , 离不开强力的招商引资 , 一批重大AI项目不断为上海AI高地蓄能 。
微软亚洲研究院、商汤中国总部、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百度飞桨创新中心、达闼全球总部、明略集团总部……随便哪个项目在中国乃至亚洲都分量十足 。
以行业领军者商汤为例 , 其中国总部落户上海后 , 旋即推出一项备受瞩目的大工程“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AIDC)” , 自去年7月7日启动后 , 仅用168天就完成结顶 , 今年底将竣工投用 。 对商汤而言 , AIDC不仅是未来业务破局发展和高速增长的基石 , 也是商汤支撑芯片国产化、攻关超大模型以及打造开源算法生态的着力点与破局点 。
头雁引得群雁飞 。 如今 , 依图、深兰、云从等技术类企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 , 加快技术落地步伐;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燧原、天数智芯等基础类企业致力于研发高端智能芯片 , 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钛米、高仙、小蚁、快仓等产品类企业持续推出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新产品 , 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联影智能、森亿、商米、氪信、虎博、松鼠AI等应用类企业深耕医疗、金融、商贸、文娱、教育等垂直领域 , 不断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价值 。
引得来 , 更要留得住 。 正如上海市领导所言 , 在上海好项目不缺土地、好团队不缺资源 。 针对人工智能 , 上海不断优化土地供给和空间布局 。 全市“4+X”产业载体格局不断完善 , 加快打造张江人工智能岛、徐汇西岸智慧谷、闵行AI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4个特色产业园区 。 张江人工智能岛已成为国内行业地标 , 集聚IBM、百度、同济大学等19家创新主体 , 正推动由岛扩区;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已正式启用 , 微软亚洲研究院、期智研究院、华为、依图、明略等领军AI企业在此扎营 。
赋能百业 , 助推数字化转型
爆发式增长的人工智能 , 正重塑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 。 今年初 , 备受外界期待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正式发布 , 推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全面转型、整体提升 , 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 。
谈到AI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系 ,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说 ,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另一方面 , 上海这个超大城市也是最大的应用场景 , 在转型过程中 , 不管是经济、生活还是治理数字化的转型 , 都为AI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用武之地 。
其实 , 自上海将人工智能列为先导产业之时起 , 就提出人工智能最终须服务民生和经济转型 , “不能落地、没有应用的AI技术注定是走不远的” 。 早在2018年上海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 , 向全球AI企业广发英雄帖 , 聚焦教育、医疗、制造业、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 , 开放应用场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 吸引更多新技术在上海率先应用 。 至今 , 已发布3批58个单位的场景需求 , 对接280余个企业、500余个解决方案 。
譬如 , 在医疗领域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急诊领域搭建掌握4000多种多专科疾病智能诊疗平台 , 全程赋能急诊医护人员应对复杂多变的急诊挑战 , 目前已为上海十院急诊超50万人次患者提供深度问诊、分级、分诊 , 精准辅诊 , 分诊准确率从69%提升到95% 。 在教育领域 , 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打造的自适应学习+课堂实时分析+口语语音矫正的“AI+学校”人工智能教学系统 , 实现了知识点分析、学生能力量化测试、记忆曲线与遗忘规律分析、知识点掌握推测、练习行为分析等功能 。 在智慧社区建设领域 , 北新泾街道用AI赋能老旧小区智慧升级 , 主动呼应智慧康养、智慧生活、智慧文化、智慧运动等百姓生活需求 , 实现了九大类30个项目在老旧小区集中应用 。
这些标杆应用 , 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了AI就是“爱”的温暖 。 “十四五”期间 , 上海将继续围绕制造、商贸、医疗、教育、交通、政务、文体等细分行业 , 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 , 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的“一业一策” 。 回到今天开幕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三大数字化转型领域 , 新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将重磅发布 , 值得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