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ID:xzclasscom) , 原文首发于2021年7月23日 , 原标题为《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 , 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
关于翼龙无人机救灾的新闻 , 刷屏了整个网络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由国家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的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 , 搭载中国移动的基站设备 ,从贵州安顺出发 , 连续出动两次 , 分别赶赴 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以及 郑州市中牟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 执行应急通信网络保障任务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
▉ 无人机通信的技术利弊
赞美的话我就不说了 , 直接看技术 。
无人机通信 , 严格来说分为两种 。 一种是为了实现无人机飞行控制而进行的通信(例如无人机表演) , 另一种是指利用无人机提供 区域内的通信保障服务 。 我们今天讲的 , 主要是后者 , 姑且称为无人机通信保障 。
其实 , 无人机通信保障 , 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 , 地面基站微波线缆等通信设备几乎全毁 , 导致灾区彻底失联 。 当时 , 空军派出了15名空降兵勇士 , 携带2部海事卫星电话 , 冒险跳伞进入灾区 , 才算恢复了联系 。
灾后 , 通信及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汲取经验教训 , 重点加强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建设 。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 无人机基站应急通信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 吸引了不少学者进行研究 , 也有了一些成果 。
2017年九寨沟发生地震后 , 中国移动紧急调运了一套无人机高空基站 , 连夜送达地震灾区 , 用于恢复周边30多平方公里受灾区域的手机信号 。 这是国内无人机高空基站在地震救灾中的首次应用 , 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无人机高空基站(图片来自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 , 在这次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出现之前 , 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无人机高空基站 , 都属于 旋翼无人机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无人机高空基站(小枣君拍摄)
它们的特点是运输方便 , 起降和操控 (相对)容易 , 可以空中悬停 。 缺点也很明显:飞行高度和移动范围有限 , 且受限于电池续航能力 , 留空时间较短 。
有些旋翼无人机的下方 , 会有一根线缆与地面相连 , 进行数据回传或者提供电力 。 这种无人机 , 也称为 系留式无人机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系留式无人机(图片来自AT&T )
这次出现的翼龙-2H 应急救灾型无人机 , 之所以引起轰动 ,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 , 就是它是首次将 固定翼无人机应用于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来自军用无人机的降维打击
相比旋翼无人机 , 这种固定翼无人机飞行高度高 , 飞行距离远 , 覆盖范围大 , 优势明显 。
不过 , 因为和地面之间没有有线连接 , 所以它只能通过 无线回传的方式 , 建立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联系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无人机通信保障
这种无线回传 , 基本上只能通过 卫星通信系统实现 。 所以 ,翼龙-2H通信应急保障任务的难点 , 除了飞行平台本身之外(翼龙算是航空工业集团的成熟平台) , 就是空天链路的建立和调测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翼龙无人机内部的卫星通信设备(图片来自网络)
空天一体化 , 这几年是通信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 也是 6G的主要方向 。 埃隆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 更是大大刺激了人们对卫星通信的关注 。
这次翼龙-2H刷屏网络 , 大家表面上看到的是无人机大放光彩 , 实际上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 , 是 卫星 。
我们再来看看这次任务的具体执行情况:
7月21日下午14:22 , 翼龙-2H应急救灾型从安顺机场起飞 , 历时 4.5个小时抵达巩义市 , 18时21分进入米河镇通信中断区 , 为 50平方公里范围提供长时稳定连续信号覆盖 。
截止20时 , 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 2572个 , 产生流量 1089.89M , 单次最大接入用户 648个 。
此次任务 , 无人机在任务区内作业时间共计 8小时8分 。 无人机除了搭载通信设备 , 为受灾人员提供移动网络信号之外 , 还应用CCD航测相机、EO光电设备和SAR合成孔径雷达 , 对受灾区域进行拍照和监测 , 实时将有关信息回传至指挥中心 , 有效支持了灾区的应急救援行动 。
7月22日6时15分 ,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返场降落 , 飞行 近16小时 。
从上面的文字 , 我们可以看出几点细节 。
首先 ,作业时间问题 。
因为机场距离较远 , 无人机飞行在途时间较长(单程4小时以上) , 所以 , 在灾区的实际作业时间 , 并不是太久(大约8个小时 , 其中5小时用于覆盖信号) 。
相信随着这次翼龙-2H的成功实践 , 应急管理部会在全国各个片区部署多个无人机基地 , 实现就近支援 。
其次 ,载荷量问题 。
翼龙2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4200公斤 , 外挂载荷超过500公斤 。 按理来说 , 这个载荷量不算低 。
但是 , 我们要知道 , 无人机需要执行多项任务(航拍等) , 挂载多种吊舱 , 所以 , 留给通信设备和配套电源的空间和重量配额有限 , 这限制了无人机通信保障服务的能力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翼龙-2H的吊舱(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 ,多运营商支持问题 。
本次任务 , 无人机只携带了中国移动的基站设备 , 联通和电信用户无法获取信号 。 后续的话 , 希望能够有支持三家运营商基本通信频段的全网通通信设备吊舱 , 作用会更大 。
或者 , 希望各家运营商都有自己的无人机 , 帮到更多的灾民 。
第四 ,价格成本问题 。
应急保障 , 人命大于天 , 所以 , 成本问题可以稍微往后靠 。
这次翼龙出动 , 尚不清楚具体的成本是多少 , 但估计费用不低(硬件成本、油费、人力成本、卫星链路租用等) 。 如果能大幅降低成本 , 将有利于这项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 包括前面所说的全国各区域布点 。
第五 ,带宽容量问题 。
“累计接通用户2572个 , 产生流量1089.89M , 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 。 说实话 , 就50平方公里的覆盖范围而言 , 这个数据并不算多(即便是农村地区) , 远不如一个普通的宏站 。
一方面 , 可能说明还有大量的用户因为身处室内的原因 , 未能搜索到高空无人机基站的信号 , 另一方面 , 也可能是无人机基站本身的能力瓶颈 。
无人机基站最大的弱点 , 就在于通信容量 。 卫星链路回传带宽的限制 , 决定了灾区人民看视频玩游戏是不太现实的 , 能保证通话、短信和微信 , 就已经很不错了 。
以上问题 ,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 , 会逐渐得到解决 。
▉ 应急通信的更多思考
接下来 , 我们延伸一下话题 , 再简单说说应急通信 。
应急通信是一个重要的通信细分领域 。 根据灾害级别和范围的不同 , 手段也不太一样 。
例如演唱会或体育赛事这样的区域性应急通信 , 往往出动应急通信车 , 就足以应付了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应急通信车(图片来自小枣君)
而地震、洪水、海啸甚至恐怖袭击的话 , 应急通信车肯定没用 , 基本上都要靠卫星终端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卫星接收设备(图片来自小枣君)
如果国内民用卫星电话能够做大做强 , 那么可以进一步降低卫星使用成本 , 让卫星接收终端可以下沉普及到村镇一级 , 将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
另外 , 我还想提一点:我们在应急通信保障技术方面 , 其实还有 很大的想象空间 。
突发奇想一下 , 我们有通信无人机 , 通信保障车 , 为什么不考虑研发一个通信无人船呢?基于MESH自组网技术的无人通信船 , 携带基站 , 穿梭在淹没的城市或农村区域 , 为灾民提供应急通信保障服务 , 也会非常有用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MESH自组网无人船通信保障系统
此外 , 高空热气球、飞艇等 , 也都可以用于应急通信保障 。 这些此前都有先例 , 只不过尚未成熟 , 我们应该鼓励研究和尝试 。
最后的最后 , 我再提醒大家一下:通信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 , 并不是只有应急通信保障这一个作用 。 它更大的作用 , 其实是灾害预防和预警 。
如果数字物联技术能够充分落地 , 我们将大幅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
例如这次河南洪灾 。 我们在视频上看到的危急场面 , 很多都是居民未能及时防范造成的 。

网络|作为一名通信老司机,我是如何看待翼龙通信无人机救灾的?
文章图片

如果关键河流、库区、涵洞、隧道都有水位数字传感器 , 实时汇报水位变化 , 通过洪灾预警系统对居民进行短信提醒 , 肯定有助于减少损失 , 挽救生命 。
四川建成的地震预警系统 ,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此外 , 今年发生的多次重大伤亡事故 , 包括5·26广州江门井下中毒事故、6·13湖北十堰 燃气爆炸事故、7·12苏州酒店倒塌事故 , 其实借助城市物联传感网络 , 都可以有效预防或者预警 。
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 数字技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 我们广大通信人和IT人 , 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努力 。
终有一天 , 当我们真正建成数字城市、数字世界的时候 , 面对自然灾害 , 我们将进行更为有力的反击 。
总监制:陈良杰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 贇
制作:张静、万宏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