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了铁观音基因组 , 并探明了铁观音在漫长时间里的演化史 。
在数以百万年的时光长河里 , 一株茶树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人类的驯化和栽培 , 又赋予了它怎样的变化?
近日 , 采访人员从中国农科院获悉 , 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 , 成功破解了铁观音基因组 , 并探明了铁观音在漫长时间里的演化史 。 这一成果 , 为茶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现代生物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 ,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
文章图片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 , 也是最早栽培驯化茶树的国家 。 受访者供图
铁观音基因的秘密
该研究选取的基因组测序对象“铁观音”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 因茶树自交不亲和、种间频繁杂交等因素 , 导致其基因组高度杂合、组装难度很大 。
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研究员张兴坦告诉采访人员 , 研究团队成功拼接了两套铁观音基因组 , 并进行了分型基因组组装鉴定 , 以及对161个茶树品种和15个近缘种进行了重测序分析 。 结果显示 , 来自父母本的两套单倍型之间存在大量遗传变异 。
铁观音距今已有约300年的栽培历史 , 长期的无性繁殖积累大量体细胞突变(包括有害突变) , 增加了遗传负荷 , 导致其适应性降低 。
然而 , 人们对无性繁殖作物如何应对遗传负荷这一问题知之甚少 。 此次研究中 , 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 揭开了作物自我应对遗传负荷的秘密 。
研究结果显示 , 在无性繁殖的茶树基因组中 , 显性效应可能是其应对遗传负荷的重要机制 。 面对大量积累的体细胞突变或有害突变 , 长期无性繁殖的茶树利用优势等位基因 , 应答不断积累的遗传负荷 , 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
百万年演化 , 小叶茶北迁
【人们|我科学家探明茶树驯化史】在分析铁观音基因的基础上 ,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茶树在漫长的演化史、驯化史中发生的变化 。
分析结果显示 , 大约在200万年前的格拉斯安地质时代 , 气候等环境因素剧烈变化 , 使得大叶茶和小叶茶的祖先遭遇了瓶颈效应 。 在生物学中 , 瓶颈效应是指生物群体遭遇外部影响 , 大批量灭绝 , 只在某些特定地域留下小部分的现象 , 瓶颈效应会导致物种基因的多样性急剧降低 , 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 才有可能恢复 。 这次瓶颈效应也促使了大叶茶和小叶茶的分化 。
此后 , 一直到2万年前 , 最后一次冰河世纪来临前 , 大叶茶和小叶茶的分化一直没有中断 。 受环境影响 , 大叶茶主要在云贵地区生存 , 从云贵往北 , 湖南、湖北、山东等地 , 则以小叶茶为主 。
“大约2万年前的冰河世纪中 , 包括铁观音在内的小叶茶 , 经历了第二次瓶颈效应 , 而主要生存在云贵高原的大叶茶 , 受到的影响不大 , ”张兴坦说 , “这次瓶颈效应 , 也造成了小叶茶多种性状的变化 , 比如叶片变得更小、株高降低等 。 ”
3000年驯化 , 不同选择造就不同品种
大约3000年前 , 巴渝地区的人们开始使用茶叶 。 通过基因组鉴定、重测序分析等技术手段 , 科研人员发现了不同地区驯化茶树的过程中 , 人们是如何选择不同的基因的 。
“我们通过遗传分析发现 , 在大叶茶中 , 有874个基因受到了驯化 , 小叶茶有920个 , 其中重合的只有95个 , 这说明 , 大叶茶和小叶茶的驯化 , 并非先后顺序 , 而是经过不同地域中的人们 , 分别驯化而成的 。 ”张兴坦介绍 。
为进一步了解人类驯化过程中的选择倾向 , 科研人员将栽培茶树分成两大类 , 并分别和野生种对比 , “我们把茶树栽培种分成地方种和精英种 , 地方种多是各地方培育的品种 , 更像是一种早期驯化的结果 , 而精英种则指经过国家审定的品种 , 可以适应更多环境的优良品种 , 更像是后期改良的结果 , ”张兴坦说 , “将地方种和野生种进行比较 , 可以观察到早期驯化的变化 。 其中 , 在大叶茶中 , 人们更喜欢糖苷转移类基因 , 简单形容的话 , 就是人们会选择口感更甜的茶树 。 小叶茶的早期驯化中 , 则更偏向于对抗昆虫的侵害 , 因为我们发现了很多应对昆虫啃噬的次级代谢产物 。 ”
后期改良中 , 人们的选择又和早期驯化不同 , 张兴坦介绍 , “通过精英种和野生种的对比发现 , 大叶茶的改良中 , 人们更多选择和生物碱、芳香气味合成相关的基因 , 通俗来说 , 就是大叶茶的香气更浓郁了 。 小叶茶则主要选择和冷胁迫相关的基因 , 这说明 , 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 , 人们刻意提高了小叶茶的抗冷能力 。 有趣的是 , 这些防御性的次级代谢物 , 也和茶叶的香气有关 , 这可能是一个巧合 。 ”
茶叶培育中也有“绿色革命”
上世纪60年代 , 农业发展中出现了一次“绿色革命” , 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 , 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 其中 , 小麦和水稻的矮化是重要的变化之一 。
“随着产量的提高 , 植株更高的作物 , 在成长期很容易倒伏 , 矮化就是为了应对这种现象而出现的 , 当时被称为‘绿色革命’ , ”张兴坦说 , “通过研究 , 我们发现 , 在茶树驯化中 , 矮化现象在大叶茶和小叶茶中 , 也都出现过 。 ”
张兴坦介绍 , 研究人员在大叶茶和小叶茶中 , 找到了两个和矮化相关的基因 , 并认为这两个基因在驯化过程中 , 参与到了茶树演化的过程里 。 “在早期驯化过程中 , 大叶茶就表现出了变矮的趋势 , 而在改良中 , 小叶茶也在变矮” 。
人类为什么需要茶树变矮?目前仍未有确切的答案 , 张兴坦告诉采访人员 , 有一些可能的原因 , 比如抗冷 , 比如便于人类采摘等 。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 , 也是最早栽培驯化茶树的国家 , 张兴坦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 , 还没有确切的茶树迁徙路线 , 但在未来 , 随着越来越多茶树种类的全基因测序完成 , 确实有可能探明茶树驯化和迁徙的路线 。
新京报采访人员周怀宗
编辑唐峥校对卢茜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支持|神评 | 你涨任你涨,我买算我输
- 标题|致我们的2021,所有奋斗终将闪耀
- 通信运营商|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系列|真我GT2系列 x 龙珠将推定制版!全球限量完美融入动漫元素
- |彰显交通特色 突出担当作为——南安市交通运输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 生物化学|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