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博物馆的价值 不只是朋友圈里的九宫格
◎谷中风
玉渊杂谈
近年来 , 到博物馆看展览 , 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不在博物馆 , 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 也成了不少人文化生活的新常态 。 据统计 , “十三五”期间 , 我国博物馆的数量从4692家增长至5788家 , 年度参观人数也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 , 实现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 。 在一些地区如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更是达到了平均11万到13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 。 博物馆数量的增长 , 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 也反映出当代中国人文化需求的增强和文化热情的高涨 。
为博物馆蓬勃发展点赞的同时 , 也应该看到比起“量”的增长 , “质”的提升更加重要;比起“建”的规模 , “用”的效能更加关键 。 如果把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比作一座大厦 , 那么博物馆是极为重要的一块基石 。 现有的5000多家博物馆 , 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 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效能 ,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 , 既给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出了一张新的考卷 , 也对国民的“博物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
在这方面 , 这些年我们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探索 。 比如 , 故宫博物院、陕西各地博物馆等运用互联网手段 , 把展品、活动搬到“云端” , 引导观众“云游”博物馆 , 不但有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 而且拓宽了博物馆常态化利用渠道 。 再如 , 河南博物院借用时尚文娱新元素 , 开发出“考古盲盒” , 受到广泛追捧 。 这一切 , 都让博物馆摆脱了“老古董”的刻板印象 , 以全新的面貌走入百姓生活 , 成为人们的“精神刚需” 。
但不能否认的是 , 我国国民的“博物馆素养”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 有的博物馆成了“网红”凹造型、拍短视频的背景 。 有的博物馆成了旅行社“一日游”凑景点数的标配 。 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参观或赶场中 , 博物馆其实沦为了空洞的符号 , 其价值也只是变成朋友圈里的九宫格而已 。 凡此种种 , 均与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成就和前景不相匹配 。
当然 , 看到“萌萌哒”的藏品 , 不妨来个合影 , 但更应努力读懂它饱经沧桑的故事;站在博物馆的门前 , 也不妨伸出“剪刀手” , 但更应细心体会文明之光对心灵的照拂 。 为此 , 我们有必要呼吁提高国民的“博物馆素养” , 简言之就是有效利用博物馆的能力 。 作为文化保存和文明传承的殿堂 , 博物馆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 。 每一项陈列、每一件展品 , 诉说着历史 , 传递着文化 , 像一个信息发射器 , 发送着来自过去的文化密码 。 当观众走进博物馆 , 站立在藏品前 , 其“博物馆素养”的高低 , 直接决定了接收和破译密码的程度 。 面对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博物馆 , 有的人善于给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参观方案 , 畅快地遨游其间 ,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 , 源源不断地汲取历史智慧 。 有的人则疲于奔命 , 被别人的文化偏好牵着鼻子走 , 虽劳神费力 , 却所获甚微 。 哲人有云 ,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 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 同样 , 对于缺乏“博物馆素养”的观众而言 , 再丰富的藏品也只是扁平的背景 , 再多彩的活动也不过是打发无聊的游戏 。
【国民|博物馆的价值 不只是朋友圈里的九宫格】正所谓 , 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 。 “博物馆素养”的提升 , 也只有在日益丰富的策展和观展实践中才能实现 。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博物馆开发出更多有创意的活动 , 在展现藏品的同时传播先进的观展理念 , 在吸引观众感官的同时提升观众的欣赏能力 , 为“到博物馆去”的社会新风尚增添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 形成与博物馆建设规模和质量相匹配的国民“博物馆素养”水平 , 进一步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