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动力电池“荒”在高端产能 车企向上求索保供应
_原题是:动力电池“荒”在高端产能 车企向上求索保供应
文章图片
图1/1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叶玲珍毛可馨
这个夏天 , 新能源车市火爆异常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 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分别达到121.5万辆和120.6万辆 , 均同比大增200% 。 与此相对应 , “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一举突破万亿市值大关 , 并于7月30日盘中创下582.20元/股的历史新高 , 目前稳守1.2万亿元市值关口 。
火爆市场的背后 , 一场关于“电池荒”的讨论却在业内悄然升腾 。 日前 , 美国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 , 根据模型推算 , 全球动力电池或在2025年~2026年“售罄” , 2026年~2030年间 , “电池荒”可能进一步加剧 。
电池荒是否真实存在?背后推手是谁?后续电池供应趋势如何?带着这些问题 ,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采访产业链企业和业内人士发现 , 所谓的“电池荒”实际是供需失衡下的高端产能紧缺 。 随着技术进步、标准化推进、有效产能释放 , 目前结构性紧缺的情况有望缓解;而在车企持续寻求供应链安全的背景下 , 二线电池厂商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电池供应陷两极分化
“从我们感受到的情况来看 , 电池业务呈现急剧扩张的态势 , 市场发展很快 , 不过目前公司产销基本平衡 。 从下半年预排的客户订单量来看 , 产能有点紧张 。 ”国轩高科销售管理部总监王海斌告诉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 现在公司所有的生产基地都在开足马力有序生产 , 并全速向设计产能迈进 。
当采访人员问及电池荒情况在行业中是否真实存在时 , 王海斌坦言 , “电池荒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 我们也不好断定什么程度可以称为电池荒 。 ”
早在今年3月份 ,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就曾在财报电话会中表示 , 相较于芯片 , 二季度电池供应会是最大的瓶颈 。 日前 , 市场传出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为求电池 , 在宁德时代蹲守一周的消息 , 虽然何小鹏后来否认此传闻 ,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业内对电池产能的担忧 。
根据美国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 , 由于需求快速拉升 , 市场短期内无法做好准备 , 动力电池供应或在2025年~2026年“售罄” , 届时各电池厂产能利用率都将超过85%;2026年~2030年间 , “电池荒”可能进一步加剧 。 广发证券研报更是给出了明确数据测算 , 表示即便是考虑了每年新增扩产后 , 在2021年、2022年、2024年、2025年 , 全球动力电池预计仍将会分别出现17GWh、30GWh、45GWh、370GWh的产能缺口 。
“其实电池荒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从去年开始就有这种情况出现 。 动力电池厂商产能利用率参差不齐 , 优质产能不足 , 低端产能过剩 , 目前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产能紧缺 。 ”国元证券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向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一语道破“电池荒”的本质 , “目前整车厂都在打品牌的关键时期 , 肯定会首先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优质电池厂合作 , 而由于电池路线变化较快 , 其他电池厂的高端产能并未跟上 , 才凸显出了短期的供需错配 。 ”
结构性紧缺从数据中可见一斑 。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 , 今年1~6月 , 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74.7GWh , 但装机量为52.5GWh , 意味着有近30%的产品尚未装机利用 , 产能与装机量仍存较大差距 。
独立汽车分析师张翔透露 , 市面上电池厂产能利用率悬殊颇大 , 头部的宁德时代能达到90% , 而末端的厂商甚至不到10% 。
“现在全球高端电池产能真的不足 。 ”北京华盛信力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梁长期从事锂电行业研究 , 他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 , 据测算 , 目前提供高端动力电池的厂家 , 有效产能也就300GWh , 而中国今年的预计装机量大概就在200多个GWh 。 “表面上看产能缺口并不大 , 但实际情况是 , 电池产线大多具备定制化特点 , 一个萝卜一个坑 , 如果配套车型销量不达预期 , 而该条产线又不能为其他车型所用 , 产能就无法充分发挥 , 造成闲置 。 ”
据李梁观察 , 目前电池供应存在两极分化 , “电池荒”情况并不能视作普遍现象 。 “其实像特斯拉、大众、宝马这样的优质客户 , 受到电池厂更多的青睐 , 他们的电池供应量会优先得到保障;相形之下 , 销量不够理想的汽车厂商 , 对上游的控制能力较弱 , 在电池供应环节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
上下游火爆
合力催生“电池荒”
在大多数受访人士看来 , “电池荒”话题突然被热议 , 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 。
数据显示 ,2021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1.5万辆和120.6万辆 , 均同比暴涨200%;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2.5GWh , 同比增长200.3% 。 光大证券预计 , 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突破800万辆 , 装机量406GWh , 渗透率达32%;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300万辆 , 装机量达1163GWh , 渗透率达28% 。
张翔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主要靠政策推动 , 并不是纯市场化的行为 。 政策导向的变化会引发短期市场波动 , 而上游的电池供应链往往无法完美匹配车企的生产节奏 。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市火爆 , 增长率达200% , 电池产业链跟不上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
除却下游需求的强力拉动 , 上游原材料供应紧缺、价格应声上涨也是当前电池产能无法有效释放的一大诱因 。
“今年电池行业原材料压力的确是一个普遍现象 。 ”王海斌表示 , 原材料紧缺 , 价格上涨 , 上游供货受到制约 ,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下游电池厂产能 。
华东地区一位锂电从业人士也向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透露 , 国内一些电池厂由于上游材料无法足量采购影响交货周期 , 让下游车企颇为烦恼 。
华南地区一家企业为电池厂配套磷酸铁 , 近期正在疯狂扩产 。 “现在市场供不应求 , 目前我们的产能只有3000吨 , 争取年底到3万吨 。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其实不仅仅磷酸铁锂材料 , 目前市面上的三元材料、电解液、隔膜等 , 整体产能都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 ”
市场数据显示 , 锂电关键原材料之一碳酸锂价格由2021年初的5万元/吨涨至8.55万元/吨;电解液原材料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则由最低不足7万元/吨增至近期约40万元/吨;三元电池正极金属材料价格也涨势迅猛 , 高盛表示 , 年初以来 , 镍钴锰三大主要电池金属价格不断上涨 , 这将使电池价格上涨约18% 。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 ,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潮中 , 大电池厂在市场“扫货” , 囤积一些关键原材料 , 很多中小电池厂难以正常生产 。 而大电池厂有时也不愿意痛快供应 , 毕竟成本上涨挤压了获利空间 , 因此加剧了“电池荒” 。
天津斯科兰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磷酸铁锂生产 , 公司总经理李积刚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以前我们交货有60天账期 , 但现在都是现款现货 , 从这就可以反映出抢占正极材料的激烈程度 。 ”
随着特斯拉、大众、宝马开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 磷酸铁锂的需求被迅速放大 。 相关业内人士预计 , 今年磷酸铁锂的产量大概会在30万~35万吨 , 而去年的产量不足15万吨 , 翻了两倍多;预估到2025年 , 全球的磷酸铁锂需求量大概在300万吨 , 到2035年可能到千万吨级规模 。
“此前一度因为能量密度低不被市场看好的磷酸铁锂 , 今年以来颇受追捧 , 目前市场份额已经超越了三元电池 , 市场风格和技术路线的切换 , 让电池厂配套生产能力受到了一定挑战 。 ”张翔表示 。
在李梁看来 , 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匹配也会影响电池的最终产量 。 “从采矿到冶炼 , 到工程材料再到电池 , 产能建设最快的就是电池厂 。 ”他表示 , 建设一条10GWh的磷酸铁锂电池产线 , 高端电池厂可能只需要5~6个月的时间 , 而配套建设一个2万吨的磷酸铁锂厂 , 没个一年半搞不定;再往上游碳酸锂 , 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 在逐层缩短的扩产周期下 , 上游原材料的紧缺被逐步放大 , 下游电池厂自然无法释放有效产能 。
供需错配有望缓解
供需错配之下 , 电池厂扩产及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 倒逼整车厂重新考量自身的供应链体系 , 一些实力较强的二线电池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 有望成为缓解“电池荒”的关键力量 。
上半年 , 据起点锂电大数据不完全统计 , 动力电池企业主要投资项目共计57笔 , 总投资规划超3500亿元 , 涉及电池、材料设备、下游以及储能等多个领域 。
以国轩高科为例 , 公司去年开工柳州生产基地 , 今年已经进入了生产阶段;今年以来 , 公司又在江西宜春、合肥肥东布局电池产线及上游原材料 , 并于本月在合肥新站高新区筹建新的生产基地 。 据王海斌介绍 , 在建的产线中 , 大部分都是公司新研发的电芯产品 , 届时对产品结构将会是个大的提升 。 “我们还是希望通过产品技术的提升 , 增强自身的产品力以赢得市场 。 ”
“作为车规级的平台化产品 , 将来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更新一定是越来越慢的 , 排位稍微靠后的电池厂商会逐步追上来 , 当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到充分保障的时候 , 优质产能的紧缺问题应该就能迎刃而解 。 ”前述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 , “随着上游原材料的产能逐步释放 , 相信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 , 电池供应紧张的情况会逐步缓解 。 ”
张翔也认为 , “电池荒”现象不会一直延续 。 “目前新能源汽车还是处于一个高速上升期 , 行业和市场都不成熟 , 电池厂家鱼龙混杂 , 大浪淘沙后 , 中国市场可能只剩下5~10家供应商 , 生产规模、资金实力、研发能力都旗鼓相当 , 届时整车厂在选择电池厂时 , 不会只青睐头部的一两家电池供应商 , 电池荒的问题就有望解决了 。 ”
从实际的情况看 , 行业生态天平已经开始向一些二线电池厂倾斜 。 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 , 车企往往不会押宝一家电池供应商 , 而是更多地选择扶持二供、三供 。
以广汽埃安为例 , 其主力车型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已经逐渐从宁德时代更换到中航锂电 , 今年以来 , 中航锂电在广汽埃安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90%以上 。 与此同时 , 中航锂电在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从去年的5.6%上升到今年6月的6.4% , 稳坐第四位 。 采访人员还了解到 , 广汽埃安S Plus超600km续航版车型还与孚能科技签署了独家供货协议 。
此外 , 亿纬锂能的方形三元电池也获得了华晨宝马的定点项目 , 成为宝马在中国市场除宁德时代外的第二家定点供应商 。 特斯拉则已经将全球排名前三的松下、LG化学和宁德时代都纳入供应商行列 。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 , 现在电池厂在车企供应商中的地位肯定是上升了 , 而且与车企的合作更加紧密 。 ”王海斌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 ,“我们和一些主机厂进行了商务方面的洽谈 , 他们考虑到原材料上涨因素 , 也会给我们一定的帮助 , 比如帮助协调上游供货 , 或者给予一定的价格上调支持等 。 今年我们也确实发展了不少新客户 , 比如长安、长城等 。 ”
在李梁看来 , 目前很多电池厂都在推标准型号 , 大幅提升了电池产线对客户的适应性 , 也对有效产能释放颇有助益 。 “未来电池厂的竞争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 一是高端人才;二是产业规模;三是客户群体 。 高端人才决定研发实力 , 产业规模决定边际成本 , 客户群体代表未来方向 。 ”
车企“向上求索”保供应
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关注到 , 除扩大供应商范围外 , 很多车企已经在用合资入股、合建产线等方式深度绑定电池厂 。 更进一步的 , 不乏车企开始亲自下场研发生产电池 。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的龙头 , 宁德时代、比亚迪自然是车企争相合作的对象 。 目前 , 已经有上汽、广汽、长安、吉利等多家车企与宁德时代达成了合资合作关系 , 而长安、丰田则与比亚迪达成了合资合作关系 。
车企的触角也逐渐伸向二线电池厂商 。 7月28日晚间 , 吉利汽车公告 , 附属公司吉润汽车与欣旺达及吉利汽车集团协定成立合资公司 , 从事开发、生产及销售混合动力电池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类似案例不在少数 , 去年5月 , 大众中国斥资60亿元入主国轩高科 ,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戴姆勒在与孚能科技深化战略合作后 , 又入股孚能科技并获得3%的股份 。
“对于一线动力电池厂商来说 , 是否与车企绑定其实无所谓 , 比如宁德时代并不缺客户 。 但是二线、三线的动力电池企业就非常希望绑定大的车企 , 这样会给他们带来稳定的客户 , 也更好去开拓新市场 。 ”一位动力电池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 。
从车企角度 , 绑定电池厂被业内看作是一种必然趋势 。 李积刚表示 , 车企通过这种方式 , 一方面保障核心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 , 另一方面在电池技术上也能和时代同行 , “现在是车企主动找电池厂合作建生产线 , 我们业内都说只签战略合作协议 , 不拿出真金白银来的都不够真诚 。 ”
值得注意的是 , 多家车企甚至开始尝试自研自产电池 。 全球领先的特斯拉在去年发布了4680电芯 , 称其可实现更长续航里程 , 成本还会明显降低 。 在最近的二季度财报中 , 特斯拉表示4680电池质量和工厂产量均具备可行性 , 目前工作重点是解决制约电池产能的少部分生产流程 。
此外 , 大众集团在电池日上高调宣布正在研发磷酸铁锂、三元锂、高锰和固态四种类型的电池 , 并表示到2030年之前 , 大众将会在欧洲建立6个动力电池工厂 , 每个工厂的年产能将会达到40GWh 。 国内方面 , 长城汽车旗下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车量已经跻身前十 , 并在不久前宣布首批无钴电池量产下线;广汽也在今年宣布自研电池 , 并推出弹匣电池安全系统解决方案 。
不过 , 车企跨界并不能真正代替电池厂的作用 。 上述动力电池业内人士称 , 现在大部分宣称做电池的车企基本都集中在模组pack环节 , 电芯仍然需要电池厂外供 , “电芯比模组复杂得多 , 技术更新换代也比较快 , 整车厂没有专业沉淀 , 也不敢轻易去做 , 即使做更多也是采用合资的方式 。 ”
【证券时报网|动力电池“荒”在高端产能 车企向上求索保供应】李积刚也提醒 , 自研电池只可能在个别车企中行得通 , 因为锂电产业不仅需要高投入 , 还需要高质量的人才 , 而高端的物理化学人才都是稀缺的 , 技术研发并非挖一两个人就可以 , 而需要一个人才系统 , 包括品质把控、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 。 “因此长期来看 , 锂电到整车的一定是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相互渗透实现产业链共荣 。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