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人类高质量男性,只需完成这三步
文章图片
图1/7
(图片来源:B站《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视频》)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张晨阳、董道力
来源:DT财经(ID:DTcaijing)
如何成为一名人类高质量男性?在互联网世界 , 只需要三步:
一、穿上白衬衫和西装外套;
二、头发梳成大背头的样式 , 脸上涂抹粉底 , 越白越好;
三、双手交叉放在身前 , 鞠躬 , 抿嘴微笑 , 拿出面试的姿态 , 掐着一点英文说出麻麻的自我介绍:
“嗨你好 , 那么我现在呢 , 就要把我的优势跟您说一下 , 以确保您认可我 , 喜欢我 , Of course I can speak English , and……嗯……就是说呢……”
前段时间 , 一个叫徐勤根的人发布了《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视频》并引起讨论 , 视频中 , 徐勤根自称是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 , 但他的妆容、衣着、说话方式和英语发音等 , 都受到了网友的吐槽 。
随后 , 从B站到微博到短视频平台 , 从素人到明星 , 全网陷入“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模仿和恶搞狂欢 。 我们采集了一些数据 , 分析出了人类高质量男性到底是怎么火的?为什么火?以及全网模仿的狂潮背后 , 带来的一些思考 。
01
人类高质量男性火爆全网
根据微博指数和微热点数据 , 我们可以发现 , 虽然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视频早在7月4日就在哔哩哔哩和微博视频中出现 , 但直到7月15日 , 该视频才在全网引起了第一轮传播高潮 , 7月27日后产生了第二轮传播高潮 。
文章图片
图2/7
高质量男性的两轮高潮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 第一轮传播以吐槽原视频为主 。 第二轮传播高潮 , 主要以原视频的模仿视频为主 , 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都出现了大量的模仿视频 。
在传播的后期 , “人类高质量男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原视频中徐勤根的个人形象 , 而是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流行符号 。
我们认为 , 这种流行符号的形成具有关键三步 。 第一步 , 戏谑、造梗 , 点燃情绪;第二步 , 二次创作扩大娱乐范围 , 第三步 , 吐槽者、模仿者、围观者 , 共同狂欢 。
02
第一轮传播高潮——精英文化的解构
高质量男性求偶原视频的第一轮传播高潮 , 主要是网民针对原视频的吐槽 。 网络求偶视频每天在互联网中会产生成千上万条 , 为什么只有这条会受到关注?
我们可以从视频内容、视频主题以及网友的参与角度入手 。
首先 , 视频主角徐勤根的妆容具有冲击力 , 西装油头 , 脸上的粉底一丝不苟 , 过于惨白 , 被网友戏称为“白骨生肌”“化入殓妆二十年化不出这么白” , 再加上他说话时略带紧张感 , 经常性眨眼、用敬语“您” , 举手投足间的小心翼翼 , 仿佛不是在求偶 , 而是在面试 。
其次 , 徐勤根的某些用词十分洗脑 , 具有传唱性 , 如“人类高质量男性”等 。 这些特点最后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 营造出喜剧效果:化着阴间的妆 , 用一本正经的真诚态度 , 说着滑稽的话 。
因此 , 视频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和传播性 。
文章图片
【|成为一名人类高质量男性,只需完成这三步】图3/7
回到视频内容 , 求偶话题也是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视频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 。 主角徐勤根自诩为人类高质量男性 , 并展现自己的优势 , 希望在网络中寻找另一半 。 视频中徐勤根的择偶观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谈 , 将他的“优势”随便拉出来一点 , 都可以引发网民的热议 。
譬如:自诩智力高、身体素质好;反复强调自己可以为女性提供财务支持 , 购买奢侈品;谈及尊重女性话题时 , 将之解释为实现彼此的“利益释放” 。
而网友对于他的种种魔幻发言 , 开始以吐槽的方式在弹幕区疯狂输出进行回击 。
文章图片
图4/7
我们认为 , 网友们的吐槽与调侃 , 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对主流标准的解构 。
解构最早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 , 他认为对抗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是解构的责任 。 比如早些年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解构 。 当时陈凯歌代表了权威主流的电影审美文化 , 但观众并不为此买单直呼看不懂 , 因此出现了受到关注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 从戏谑的角度 , 完成了对主流电影审美文化的解构 , 反抗了陈凯歌为代表的权威 。
人们对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视频的吐槽同理 。
不难看出 , 徐勤根列出的高质量男性关键词 , 不仅多数来自精英群体的独有特征 , 也大多是主流观念中 , 人们对优秀的定义:高收入、出国留学、英语好、智力高、有领导能力 。
这些“高质量”特征不仅为精英们的事业带来资源霸权 , 也随之被带到“求偶”事件中 , 形成另一轮压迫 。
也因此 , 长期受到主流规训且并未成为少数精英的年轻人 , 对精英文化有着强烈的仇视感 , 一旦有机会对精英文化进行反抗 , 就会前呼后拥积极的参与 。
某种程度上 , 人们对“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嘲笑、调侃 , 以娱乐的方式消解了其中的价值评判体系 , 实现了一次对权威的反抗 。
03
第二轮传播高潮——模仿、恶搞、狂欢
与此同时 , 以模仿为主的“人类高质量男性”二次创作视频层出不穷 。 随着模仿视频越来越多 , 模仿脱离了原视频的内容 , 娱乐性强化 , 变成一场全民狂欢 。
1967年 ,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引入了“模因”的概念:一个能自我复制和经受自然选择的文化传播单元 。 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全网模仿 , 本质是一种模因的传递 , 我们从模仿者和围观者的角度 , 分析了这场模仿狂潮的原因 。
模仿门槛低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 , 在互联网上 , 人们只要挑选相似的衣着造型、摆好姿势 , 再放一首BGM就可能获得极高的热度 , 任何人都具有独立的展示空间 , 并通过模仿获得关注与认同 。
有短视频博主总结出高质量男性的姿势 , 步骤清晰 , 简单易上手:
双腿岔开与肩同宽 , 上半身保持直立;脚尖朝右 , 屈膝 , 手插口袋;与此同时 , 胯部自然而然地向左顶出去 , 脸上露出沉(油)醉(腻)的表情 。
文章图片
图5/7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短视频平台赋权
在传统媒体时代 , 表达自我的权利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但互联网为所有网民赋予了平等的话语权 。 无论你是明星还是素人 , 处于什么阶级 , 有钱与否 , 在短视频平台 , 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上十五秒钟的名人 。
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 , 划分了两个世界 , 第一世界是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 第二世界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 , 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性别的界限被打破 , 国王可能被打倒在地 , 小丑也能被加冕成王 。
网络解构了等级权威 , 为普通人提供了通往狂欢世界的通道 。 在短视频平台上 , 每个人都能暂时抛开现实中的差异 , 嘲弄、模仿、恶搞 , 自我展演并成为焦点 。
通过模仿进行个性化表达
我们发现 , 在二次创作的视频中 , 除了惟妙惟肖模仿原视频 , 还有许多人只保留了原视频的一部分特征 , 譬如发型、妆容、说话语气、站立姿势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个性赋予 。
有人以油腻出圈 , 创作《人类高质量油男》 , 有人由此衍生出《人类低质量男性求偶视频》 , 还有人玩起性转版《人类高质量女性求偶视频》 。
互联网的传播和低门槛属性 , 为二次创作提供了便利 。 模仿不停留在对已有事物的刻板再现 , 更多的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加入模仿者的个人风格与元素 , 然后再次传播 。
在这种情况下 , 模仿仅仅是一种类似“追热点”的途径 , 个性化的表达、人设的强化才是目的 。
模仿是流量密码
事实上 , 在这场二次创作狂潮的后半期 , 对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模仿已经成为了一种流量密码 。
不仅素人网红紧追热点夸张模仿 , 进行一波流量乃至财富的收割 。 明星也下场模仿 , 毕竟 , 保持“5G冲浪”和敢于拉下面子模仿的“接地气” , 都是增加人设好感度的途径之一 。
文章图片
图7/7
在这种层面上 , 人们对高质量男性的模仿已经脱离了视频的原有内容 。 模仿者们更注重的不是现实中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如何如何 , 而是能够上传至网络吸引关注的“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奇观化影像。
于是由此形成一种吊诡的现象:人们以奇观化的方式认识现实、进入现实, 最后忽略现实 , 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的奇观里 。
此外 , 除了模仿者 , 围观者也是构成这场狂欢的重要组成 , 他们并不参与实际模仿 , 在屏幕前 , 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此浏览、点赞、转发 , 贡献狂欢流量 。
娱乐至死的行为逻辑
如果说 , 最初的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视频无心栽柳 , 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大众情绪的点燃 , 那么后续的恶搞、二次创作 , 则都是模仿者们针对大众共鸣点、笑点的精确计算与设计 。
你以为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 , 其实是制作者事先将一套先行的秩序和理性原则植入短视频中 。 当你观看时 , 会不自觉地进入这套提前设计好的系统 , 并产生反馈 。
出于内在的娱乐需求 , 人们会更愿意享受这种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获得快感的精神大餐 。
我们发现 , 在原视频的评论下 , 不乏高赞评论对这则视频中的精英凝视进行抨击 , 还有人对男主角发布视频的目的产生警惕 。
但对于各种娱乐化的二次创作视频 , 评论区几乎只剩下满屏的“上头”和“哈哈哈” 。 人们在笑声中得到自我宣泄和自我满足 。
文章图片
图8/7
同时 , 笑声也逐渐吞噬理性思考、吞噬辩证思维 。
所谓的娱乐至死 , 指的不是肉体的死亡 , 而是思考的终止 。
在《童年的消逝》里 , 尼尔·波兹曼提出“消逝的童年”概念 , 在他看来 , 成年人 , 就是指具备阅读能力的人;儿童 , 则是指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 。
随着网络的出现 , 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 在碎片化、浅层次、无脑快乐为主的短视频面前 , 儿童不需要阅读能力就可以了解到成人世界的一切 。
也因此 , 尼尔·波兹曼对娱乐至死的担忧 , 不是儿童过早进化为成人 , 而是成年人退格为儿童 。 当人们的世界充满了即刻的、快速的、密集式的快乐 , 万物皆可狂欢 , 现实世界变得魔幻 , 成年人也随之消失了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公司|外媒:2021,人类太空事业的重大年份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文章|美媒文章:古人类领域2021年六大新突破
- 地球|没有了人类,地球气候环境会怎样|澎湃问吧年度盘点(上)
- IT|世卫组织:2022年或将成为新冠疫情危急阶段的终结
- realme|Counterpoint:realme 成为第三季度增长最快的 5G 智能手机品牌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机器人:不止重复性任务 或能成人类朋友
- 细胞器|“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