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芯片如同“拆盲盒”:假芯片、二手芯片泛滥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孙鹏飞
来源:IT时报(ID:vittimes)
春节订的芯片 , 如今还没到货 , 采购价却已上涨十几倍 。
在华强北 , 买5块芯片有4块都是假的 , 而在线上 , 假芯片、二手芯片的流通更为猖獗 , 淘宝、拼多多、百度贴吧、QQ群都出现了卖“散新”、收“呆滞料”的商家 。
囤货商开始抛售芯片 , 但依旧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 囤货的泡沫或在今年年底挤破 。
采购商王立(化名)仍在等待货品送达 。
春节前 , 王立早早为客户下单了一批高端芯片 , 尽管知道行业缺芯 , 但他未料到 , 这一等至少要“50周” , 几乎一整年 。
焦虑等待背后是一个个未知数 。 客户不断催促 , 芯片能按期到吗?能从哪些渠道买到芯片?新渠道的芯片质量如何?答案只能当芯片送达时才能揭晓 。
春节至今 , 芯片不断涨价 , 王立的采购价与年初相比 , 平均上涨十几倍 。 更尴尬的是 , 经销商打着新货的旗号 , 送出却是二手货 , 毛糙的芯片表面有着轻微划痕 , 这意味着搭载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将大大降低 。
这片“缺芯”的江湖中 , 故事不断 。
据《IT时报》采访人员了解 , 在深圳华强北 , 不乏有人买到假芯片 , 而售卖假芯片的卖家更试图在线上流通有问题的芯片 。
当假芯片、二手芯片开始泛滥 , 这片市场“芯”事重重 , 而只有打破“缺芯”困局才能彻底破局 。
01
线下:买5块4块是假货
谁能想到 , 如今到华强北买芯片竟如同“拆盲盒” , 真假、好坏 , 只有用后才揭晓 。
不久前 , 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的一位朋友去华强北购买芯片 , 尽管入行多年 , 朋友还是中了招 , “回去用了才知道 , 五块料有四块是假的” 。
这并不是个例 。
王立也买到过一批假芯片 。 此前王立通过熟识多年的代理商从华强北采购一批MCU(微控制单元) 。 一开箱 , 他便感到不安 。 部分芯片表面涂料泛着光 , 但依稀可见此前印字的痕迹 。 显然 , 这是二手翻新芯片 。
“完全不能用!”王立告诉采访人员 。 MCU芯片一般会有厂商写入保护代码 , 这些二手芯片已经不能再烧写程序以适配新的设备 。
张国斌直言 , 如今华强北有很多假芯片、二手翻新芯片 。
在他看来 , 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 买家无法追踪产品源头 , 加之部分芯片厂商造假能力高 , 在缺芯的大环境下 , 假冒伪劣芯片、以次充好芯片等乱象轮番登场 。
【|买芯片如同“拆盲盒”:假芯片、二手芯片泛滥】也有些二手翻新芯片能用于新设备 , 只是消费级芯片使用周期在5年左右 , 如果翻新后使用 , 使用寿命和性能参数上会大打折扣 。
更多的烦恼还在于芯片甄别 。 王立认为 , 鉴别芯片真假需要依赖专业人士的素养以及检测设备 , 很多情况下 , 采购商在现场也不一定能辨别芯片真伪 。
如今 , 王立对采购芯片变得愈发谨慎 , 他透露 ,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企业贩卖二手翻新芯片或者假芯片 , 他采购时会多留心眼 , 着重寻找规模较大的代理商 , 并对成立不久的代理公司保持警惕 , 害怕那是赚快钱的机构 。
如果说 , 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的芯片现状 , 反映的是线下市场芯片产品良莠不齐 , 难以甄别的困境 , 类似的情况还体现在线上 。
02
线上:收呆滞料 卖散新
王立担心 , 因为缺芯影响出货周期 , 一些企业可能会病急乱投医 。 焦虑等待中 , 他们会寻求新的渠道 , 也正因此 , 假芯片、质量存疑的芯片通过线上开始流通 。
一位芯片行业内人士告诉《IT时报》采访人员 , 曾有一家公司通过淘宝采购芯片 , 由于急着赶货 , 直接将货款转至对方对公账户 , 结果买到了假芯 。
黑猫投诉平台上 , 一位用户还原了在淘宝买到假芯片的经历 。 视频中 , 用户用刷子沾水刷过芯片表面 , 白色的字迹随之消失 。 该用户认为 , 正常情况下芯片的型号应该刻在表面上 。
一张该用户与店铺客服沟通的截图显示 , 客服承认芯片为“散新” , 并表示:“有的可以用 , 有的用不了 , 这很正常 。 ”
散新是行业黑话 , 通常指没有原包装的芯片 , 也会用来代指流水线中因质量问题被淘汰的芯片以及翻新芯片 。
采访人员联系该店铺 , 询问芯片真假及质量 , 截至发稿 , 客服仍未回复 。
一个400多人的QQ群中 , 不断有网友发布高价回收芯片工厂库存、呆滞料的信息 。 同样 , 在王立看来 , 工厂呆滞料除了库存货品外 , 很可能有一些流水线上性能不合格产品 。
王立表示 , 缺芯困境对中小企业影响更大 , 大企业有一套成熟的供应体系 , 产能上也会拥有优先权 , 但摆在中小企业面前只有两条路 , 要么干等 , 要么继续找货源 。 他认为 , 那些质量一般或被翻新过的芯片 , 很可能是这些企业的救命稻草 。
类似情况在一位自称某芯片厂商一级代理商处也得到证实 。 她在百度贴吧发布过多则供货信息 , 也经常遇到缺芯厂家联系 , 但很少有人提出看代理资质 , 他们往往一拥而上 。
消费者则对一些数码产品充满困惑 。 采访人员通过黑猫平台发现 , 拼多多、淘宝上 , 有多位用户反映 , 买到的耳机产品芯片货不对版 。
缺芯的连锁反应开始显现 。
03
泡沫:囤货供货商开始抛售
历史是相似的 。 2020年疫情初始时 , 口罩机成为紧俏货 , 不少卖家趁机试图大赚一笔 。 如今 , 相同的故事依旧上演 。
在王立看来 , 缺芯困境除了现实因素外 , 还由一群代理商试图压货、囤货、等价高抛售行为引发 。 这在张国斌处也得到证实 。
不过 , 张国斌发现 , 如今囤货的代理商开始有抛货苗头 , 因为“终端的实际需求并没有想象那么大” 。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统计数据 , 今年4月、5月手机市场出货量降幅均超过30% 。 6月数据显示 , 手机出货量同比依旧延续下降趋势 , 降幅为10% 。 据报道 , 业内共识 , 今年年内国内对换机需求不算旺盛 , 换机周期仍在延长 。
张国斌认为 , 不只手机厂商在清库存 , 市场对平板、电视、消费电子以及基站等需求也不如之前强烈 , 很可能到年底会挤泡沫 , 不少人对芯片需求的预期高于真实市场 , “虚假繁荣之下 , 抛售囤货对于供应商来说是明智选择” 。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前述QQ群中 , 一家供应链公司发布信息抛售5款芯片 , 数量在六千片至两万片不等 。
而此次抛售 , 囤货商依旧能赚得盆满钵满 。
王立告诉采访人员 , 通过与供货商询价发现 , 今年以来 , 德州仪器的芯片涨幅最高 , 价格涨了几十倍 。 二手芯片方面 , 尽管性能不及新出厂的芯片 , 但今年以来普遍也涨了5倍多 。
“如果渠道层面减少囤积 , 我认为能够缓解一部分工厂缺芯的压力 。 ”张国斌说 。
04
远水:晶圆厂投产至少两年
抛却售卖假芯片及二手芯片、囤积芯片等乱象 , 如果深究这一波缺芯潮 , 最大的痛莫过于晶圆产能无法提升 。
张国斌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芯片行业受制于8英寸晶圆产能 。 据悉 , 8英寸晶圆对应55/65纳米芯片 , 这些芯片主要用于消费电子、通信、计算、工业和汽车等领域 。
事实上 , 8英寸晶圆面世有近30年时间 , 技术较为成熟 , 但半导体行业已向造芯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12英寸晶圆迁移 。 张国斌透露 , 目前大部分8英寸晶圆设备已经停产 , 扩产只能寻求二手设备 。
据Surplus Global预估 , 全球市场约有700万台二手的八英寸晶圆制造设备在售 , 但需求量在1000万台以上 。
根据《中国晶圆制造线白皮书》 , 目前我国投产、在建和规划的8英寸晶圆制造线有38条 , 其中已经量产的有19条 。
在张国斌看来 , 8英寸晶圆厂从投建到产能释放需要至少2年的周期 。 上述投产制造线多集中起步于2020年左右 。 中泰证券也预计 , 8英寸晶圆紧缺情况将至少持续至今年下半年至2022年 。
可见 , 目前8英寸晶圆厂投建的“远水”还未能解“近渴” 。
反映在具体行业领域 , 张国斌表示 , 新能源汽车的缺芯形势严峻 。 新能源汽车芯片主要元件MCU依赖8英寸晶圆产能 , 同时国内MCU产能只占全球产能的5% , 80%-90%MCU需要进口 。
此外 , 不同于消费电子产品只需通过3C认证 , 汽车芯片的使用周期在10年-20年 , 对芯片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
因此 , 张国斌表示 , 从设计到最终商用化 , 汽车芯片需要多年周期 , 但按目前行业的情况看 , 即使设计出一款芯片 , 可能仍无法实现量产 。
缺芯的江湖困境 , 真假难辨的芯片 , 故事轮番上演 , “芯”事依旧重重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Samsung|三星预告1月11日发布Exynos 2200芯片组 RDNA 2 GPU加持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芯片|Exynos 2200 来了!三星官宣 1 月 11 日发布新 Exynos 处理器
- 支持|神评 | 你涨任你涨,我买算我输
- Pro|价格相差1000块钱 买小米12还是小米12 Pro?很多人选错了
- 系统验证|以技术革新加速芯片创新效率,EDA软件集成版PNDebug正式发布
- 车型|买车一定要有OTA?别克来告诉你答案
- 模式|荣耀60和iQOO Neo5S,全面对比告诉你谁更值得买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