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 , 围绕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话题讨论热度在舆论场中回升 。 应该说 , 随着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发展 , 电子环境已经是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对于人类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史 , 电子身影的出现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 我们体内的每个神经细胞 , 有着和自然生态环境打交道的丰富经验 , 可是对于电子世界的刺激方式 , 却需要重新适应 。
面对同样的电子新型环境 , 为什么有些人是正常使用 , 有些人却不能自拔?
因为人类的适应性不尽相同 。 电子成瘾者有着双重环境的不适应性:在现实环境中存在不适应性 ,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 , 表现出学业不良、社交障碍、与父母老师敌对、情绪障碍、现实感不饱满等问题 , 这些是成瘾的“易感性”基础;同时面对电子信息环境的刺激 , 再度产生了适应性的困难 。
新的电子信息的刺激 , 与人类所熟悉的自然信息和现实信息的刺激不同 , 它用更高强度、高频度、更强烈的光色声电 , 如高亮、快速移动 , 突然的噪音等 , 更多考验着人类的神经系统和感知觉系统 。 另外当我们绑定在屏幕前时 , 肌肉系统几乎处于静止状态 , 身体在退隐、缺席 。 屏幕时间 , 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身体、社交、认知、情绪发展和思维方式 , 也冲击着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带来家庭关系的变革 , 带来人类对电子屏幕的欲罢不能 。 所有这些都催促着人类更快地去适应电子环境的变化 。
电子和信息变革给我们带来焦虑 , 以及对年轻一代被电子掳获的担忧 , 而单纯地去谈“禁欲”是不现实的 。 一味地防范、禁止、限制使用当今社会运作所依赖的系统毫无意义 , 未成年人也拥有认知电子环境的权利 。 掌握电子世界的主体权和话语权 , 才是新生一代必修的成长课题 。
新技术带来新环境 , 从而带来新课题 , 也给未成年人的养育带来新的挑战 , 需要培养一系列的电子使用素养 , 如批判思维、控制力、聚合思维、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 以及创新思维等一系列的能力开发 。
这些新的养育话题与电子生活新方式的应对 , 不是生而知之或古而有之 , 迫切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展开深入研究 , 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实操方案 , 并纳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日常管理和实践 。 唯有这样 , 电子环境才能与现实环境交织在一起 , 成为有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教养环境及力量源泉 。
如何走入正向电子生活?
笔者认为 , 要构建家庭和谐电子生活共同体 , 从对电子网络产品的“一味防御”到“主动驾驭” , 根据学龄前、学龄期、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 , 分层次、步骤实施健康的电子教养 , 增强他们对电子环境的适应性 , 从而引导未成年人走进正面的电子生活 , 获得正确的电子使用价值观和科技观 , 增强他们对电子环境的适应性 , 帮助孩子们在云端健康成长 。
事实上 , 在笔者接触过的网瘾少年中 , 没有哪个是奔着“沉迷”去上网的 。 但是 , 当他们想在电子世界里做“对”的事时 , 却未必知道怎么去做 , 从哪做起 , 他们在电子网络的使用上 , 会产生很多困惑 , 却没有答案 。 例如孩子普遍存在的网络社交焦虑等 , 完全靠他们自己去探索正面电子使用是有难度的 , 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敢理直气壮地说 , 其电子使用行为都在合理范畴之内 。 所以未成年人更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在线支持 , 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在现实环境中如何生活 , 同样要教他们在虚拟的电子环境中如何生活 。
【一堵墙|银娟:网络不该成孩子和家长间一堵墙】我们和孩子在现实世界拥有的部分家庭生活 , 可以平行挪移到网上去实现 , 在虚拟的世界里引导孩子学习、生活、运动、遵守规矩以及与父母同学交流沟通 。
网络 , 不应该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一堵墙 , 而应是促进交流的工具 , 如果想实质性地影响孩子的电子使用观念 , 必须去开启电子世界和孩子的对话系统 , 与孩子有充分的网络互动 , 开启创造性的网络使用 , 开发出积极的数字足迹 。 只有当家长和孩子在一起 , 而且当家长带着孩子走进正面电子生活 , 引导更多良性的网络行为 , 探讨屏幕引力减弱策略等时 , 才是平衡和减弱电子负面生活的方法 。
要形成健康的电子教养环境 , 除了构建家庭的电子生活共同体 , 还需要各个层面具体的支持和研究探索:
国家层面 , 需要制定政府准入机制、监督和引导行业管理 , 对电子从业人员开展思政教育 , 开发优良的电子产品 。
社会层面 , 学校需要承担教养责任、社区需要义务宣传、开展行业自律 , 打造优良电子民风、电子社会风气等 。
个人层面 , 需要合理使用、健康应用、提高个人电子使用效能 , 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性 , 形成正确的电子使用价值观和科技观 。
电子环境下的家庭和社会 , 将在生活方式、形态和内容上获得极大的扩展 。 同时 , 对构建电子教养新环境的研究和探索 , 将有助于大脑适应电子环境的变化 , 并产生新的遗传密码 , 使大脑进化得更加发达 , 对未来日益丰富的电子生活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驾驭能力 。 (作者是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 网络成瘾治疗专家)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手机|一加10 Pro宣传视频曝光:将于1月11日14点发布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截图|靠抄袭对标苹果?心动黄一孟指责小米新版游戏中心抄袭TapTap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AMD|AMD 350亿美元收购赛灵思交易完成时间推迟 预计明年一季度完成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水星|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