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别再提群体免疫了,有生之年无法实现”
文章图片
图1/1
来源:医学界
撰文 | 燕小六
接下来怎么办?
“讨论新冠病毒时 , 别再提‘群体免疫’了 。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 它不会实现——或者不太可能实现 。 ”当地时间8月4日 , 南非医学研究委员会疫苗和传染病分析研究部主任、金山大学教授沙比尔·马迪撰文称 。
世界卫生组织(WHO)信息显示 , “群体免疫”又称为“人群免疫” , 是对传染病的间接保护 。 当人群通过接种疫苗或先前患病而具有免疫力时 , 就会形成这种保护 。
沙比尔·马迪表示 , 当下继续传播“群体免疫”概念 , 会造成一种误解 , 即我们能进入彻底消灭病毒的阶段 。 那意味着 , 在没有其他干预措施(如戴口罩)的情况下 , 也可能中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链 。 “但这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了 。 ”
随着时间推移 , 疫苗保护效力下降 , 更强大的变异株出现 , 有较高比例者对疫苗持怀疑态度、出现接种犹豫 , 突破性感染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 , 即使在局部范围内 , 人类也难以彻底消灭新冠病毒 , 或需长期甚至永久性与之共存 。
我们的对手更强大了
早在今年3月 , 《自然》就撰文表明 , “群体免疫”恐难以实现 。 首要原因在于“疫苗保护效力” 。
2021年春 , 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快速推进疫苗接种 , 疫情曲线被逐渐压平 。 这强化了“普及疫苗、恢复常态化”的信心 。 美国因此提出 , 于今年7月4日达成70%的成年人至少接种过一剂疫苗的目标 , 并全面解封 。
直到当地时间8月2日 , 美国初步达成成年人一剂接种目标 , 总人口两剂疫苗接种率达49.7% 。 但该国疫情核心指标不降反升 。 至7月30日 , 美国7日平均新增确诊例数、平均死亡病例(300例)、住院病例 , 较前一周分别上升64.1%、33.3%、46.3% 。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由此提出建议:把摘掉的口罩戴回去 。
在以色列 , 930万人口中的约62%至少接种过一剂疫苗 , 约56%完成两剂疫苗接种 。 但在放松防疫措施后 , 该国疫情出现反弹 。 6月22日 , 总理贝内特表示 , 疫情重新暴发 。
其中部分原因是 , 随着时间延长 , 接种者体内的抗体水平下降 。 有研究显示 , 全程免疫后6个月 , 18-59岁者和60岁以上人群的中和抗体水平 , 会有28.6%-91.9%不等的下降 。 这并不表示疫苗保护力不存在 。 它降到什么样的水平、保护力会消失 , 还需进一步研究 。
但真正拖延美国解封步伐的或是变异株德尔塔 。 目前 , 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已报告发现这一毒株感染病例 。 美国90%以上的感染病例均源于该毒株 。
有研究显示 , 德尔塔的“凶猛”源于病毒刺突蛋白的重要位置发生突变 。 如T478K和L452R这两个位置的突变 , 改变了刺突蛋白的结构 , 使其更容易和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 更容易在人体内复制和传播 , 也更容易逃脱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 。
这意味着 , 即使接种疫苗 , 人们仍可能发生“突破性感染” 。 据美国广播公司7月31日报道 , 旧金山两大医院——旧金山总医院(SFGH)、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医疗中心——累计报告230名医护人员染疫 , 其中大部分是突破性病例 。
若按照美国CDC内部文件的现有发病率 , 全美1.62亿已接种人群中 , 每周会出现3.5万例有症状感染 。 CDC表示 , 相较于未接种者 , 已接种者的感染风险差距在拉大 。 如发病风险会降低87.5% , 住院和死亡风险都降低96% 。 可见 , 即使存在突破性感染 , 也可能不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 。
但消极的是 , 接种人群和未接种人群的病毒载量没有区别 , 病毒传播链无法切断 。 7月 , 美国麻省Barnstable county发生本土疫情 , 累计报告469例新冠感染 。 其中346例完成两剂疫苗接种(74%) 。 美国CDC表示 , 由于检测偏差 , 或存在更多无症状感染者未被检出 。
轻症和无症状传播 , 恰恰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一大特点 。 综合各国研究 , 高达8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 但具有感染他人的能力 。 美国CDC数据显示 , 可能多达59%的新病例是由无症状者传播的 。
这一传播形势在我国本轮本土疫情中也有体现 。 截至8月5日18时 , 河南郑州市共报告本土感染112例 , 其中9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 。
“若疫苗不能完全阻断传播 , 强化‘群体免疫’概念 , 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疫苗的信心 , 怀疑接种疫苗的益处究竟有多大 。 ”沙比尔·马迪表示 。
新的变异株 , 新的“群体免疫”阈值
“智识前沿学者”、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在《德尔塔突变株入侵 , 新冠防控需要新思路》一文中写道:“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长期结果:伴随着病毒感染人数的持续增加 , 病毒基因序列能够持续变异 , 新的病毒变异株将会持续出现 。 甚至未来很可能还会出现比德尔塔突变株传播力更强、致病性更高、更能逃逸疫苗保护的新病毒株 。 ”
新的威胁已经萌发 。
7月19日 , 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报告首例变异株“拉姆达”(lambda)感染病例 。 8月4日 , 美国报告相关毒株感染达1053例 。
拉姆达变异株于2020年8月首现于秘鲁 。 据秘鲁官方统计 , 2021年4月至今 , 该国81%的新增确诊病例为拉姆达感染 。 在其邻国智利 , 拉姆达的检出率占新增病例的1/3 。 同时 , 智利感染数迅速增加 , 即使一剂疫苗接种率达69% , 也没能压平增长曲线 。
这或与“创始人效应”有关 。 即变异株在一个人口稠密和地理上受限制的地区流行起来 , 随着时间推移成为主要流行株 。
另一方面 , 也可能是其“超强传播”的本性使然 。 日本东京大学近日发布预印版研究称 , 拉姆达毒株存在3个主要位点突变 , 能抵抗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 , 增强免疫逃逸能力 。 同时 , 它出现T76I和L452Q突变 , 具有高度传染性 。 有媒体形容 , 这两个特征或使拉姆达超越德尔塔 , 成为新“毒王” 。
病毒传播力的改变 , 会带动基本传染数(R0)变化 , 从而影响“群体免疫”的达标值 。 《柳叶刀》2月发文称 , 若按新冠病毒在亚马逊地区的R0为2.5-3.0计算 , 达到“群体免疫”所需的累积感染人口比例为60%-67% 。
而按照美国CDC数据 , 德尔塔毒株的R0值升至5-9 。 即 , 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 , 一个德尔塔病毒携带者能感染5-9人 , 和水痘的传播力几乎持平 。
在5月31日广州市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 ,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疾病控制首席专家郑慧贞表示 , 广州该次疫情测算的数据(R0)最高达到6.06 。 她举例说 , 如果R0为3 , 人群中大约67%的人具有免疫力就可以建立免疫屏障;如果R0为6 , 则需要将近85%的人具有免疫力 。
根据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 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 , 占总人口的17.95% 。 这意味着 , 在R0为6的情况下 , 14岁以上者100%接种 , 仍无法达成85%的免疫屏障 。
那么 , 如果R0为9呢?
广泛存在的“接种犹豫”和“贫富不均”
今年2月 , 新冠数据之星、独立数据科学家顾右洋(音译Youyang Gu) , 将其“新冠肺炎预测模型”的名称 , 从“Path to Herd Immunity(通往‘群体免疫’)”更改为“Path to Normality(通往常态化)” 。
他告诉《自然》 , 健康人群对疫苗接种存在不同看法 。 “接种犹豫”、儿童接种延迟、疫苗分配不均 , 让“群体免疫”阈值难以企及 。
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8月4日发布调查显示 , 在未接种疫苗的美国受访者中 , 53%者认为 , 与病毒相比 , 接种疫苗对健康造成的威胁更大 。
“接种犹豫”也存在于中国部分地区 。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今年6月调查发现 , 在未接种人群中 , 仅1/4者有意在未来半年内完成接种 。 绝大部分受访者称“接种有钱 , 也不想打” 。
若放眼全球 , 接种率差异甚至达到“100和0”的天壤之别 。 以色列是全球少数几个接种率突破60%的国家之一 。 而在其邻国埃及、叙利亚 , 至少接种一剂疫苗者分别占总人口的1.8%和0.1%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染病动态研究中心流行病学家马特?费拉里告诉《自然》 , 一次完美协调的全球疫苗接种运动本可以消灭新冠病毒 , 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但现实中 , 国家之间 , 甚至在一国内部 , 疫苗推广效率都存在很大差异 。 ”
比如 , 美国各州呈现“北高南低”的接种落差 。 北部佛蒙特州一剂接种率已达该州总人口的75.7% , 但南部密西西比州仅为39.8% 。
“我们要考虑‘群体免疫’的地理结构 。 ”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敦大学数学生物学家薛维塔·班萨尔说 , “即使以色列疫苗接种率很高 , 但周边国家不能做到这一点且存在人员流动 , 那以色列仍可能暴发新的疫情 。 ”
英国“豪赌”成功了吗?
7月29日凌晨 ,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撰文称:未来通过疫苗接种 , 仍然不能完全控制疫情的持续和反复 , 但如果在全面放开后病死率降至流感的水平 , 那么就可以消除该病毒流行带来的严重后果 , 或者说将“新冠”的危害通过疫苗接种 , 在短期内通过人群免疫力的建立 , 降低至季节性流感的水平 。
他还表示: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 。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 , 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 。 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 , 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
英国或是第一个交出答卷的国家 。 7月19日 , 英国英格兰地区启动全面解封 , 几乎所有的防疫措施都取消了:除地铁等少数场所 , 其他公共场所不再要求戴口罩;进出室内场所不看核酸阴性结果;酒吧、餐馆等室内场所不再限人流……
而就在7月17日 , 英国单日新增5.3万余例确诊病例 , 超过该国2020年第二波疫情峰值 。 基于此 , BBC发文称“在病例激增之际全面解封 , 是一场豪赌” 。 文章还引用英国首相约翰逊发言:“会有更多的新冠患者住院、死亡 , 但综合考虑到疫苗、季节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 现在是时候了 。 此时不解封 , 更待何时?”
有分析指出 , 让英国“敢于豪赌”的主要原因之一 , 是其高疫苗接种率 。 英格兰公共卫生部(PHE)预计 , 当地已有95.5%的成年人口通过确诊感染或接种疫苗 , 而拥有新冠抗体 。
解封至今两周 , 英国医学会(BMA)主席查德·纳格保罗所担心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并未出现 。 相反 , 英国多地病例数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 。
英国公共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当地时间8月1日 , 英国平均7天新增感染数 , 较前一统计周期 , 下降30% 。 虽然单日新增为24470例 , 但新增死亡数为65人 , 较“解封日”进一步下降 。
英国开放的步子也因此迈得更大 。 8月2日凌晨4时起 , 来自美国、欧盟国家已完整接种新冠疫苗者 , 在出发前和入境英国后的次日需要进行核酸检测 , 但无须隔离 。 8月16日后 , 已完整接种两剂疫苗者即使被通知为“密切接触新冠感染者” , 但不再需要自我隔离 , 也不再强制要求检测 。
包括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在内 , 多国政府和学术界认为 , 英国解封策略有风险 , 但它说明在一个广泛接种疫苗的社会中 , 可以在保持经济开放和保护公众健康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
以色列政府新冠疫情专家咨询小组负责人在7月下旬表示 , “会吸取(英国)的教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 ”
马来西亚首相慕尤丁称 , 会向英国等取经 , 制定国家复苏计划 。 “在疫情处于高峰期 , 政府逐步解放 , 马来西亚的情况犹如第二个英国 。 英国的成功也可能在马来西亚复制 , 先决条件是疫苗接种率 。 英国政府在新一波疫情中更关注死亡率 , 甚至是住院和重症率 , 而非新增确诊数 。 这是为专注于减轻医疗体系产能的负担 。 ”
“只要医疗系统能提供足够的救治能力 , 就可以开放 。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英国解封的时机是成熟的 。 新冠疫情一直会延续 , 对于没有意愿接种或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 , 新冠病毒的威胁是永久存在的 , 等待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现实 。 还有一点 , 夏季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较少 , 大部分人的免疫力处于最佳状态 , 尽早把新冠疫情传播的高峰期度过 , 能够缓解秋冬季的卫生系统压力 。
也有学者对英国现有数据提出质疑 。 英国政府科学顾问小组SAGE成员迈克·蒂尔德斯利博士和英国“新冠症状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蒂姆·斯佩克特都认为 , 英国每日新增确诊数连续下降 , 并不代表着危机已经结束 。 检测量减少 , 学校放假、炎热天气和欧洲杯集群效应的结束等临时因素 , 可能是导致近期病例下降的原因 。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密切监控住院数 , 这一数值还在上升 。 如果住院数也开始下降 , 那才是更有力的证据 , 表明第三波疫情开始退去 。 ”迈克·蒂尔德斯利说 。
英国首相府发言人也警告 , 全面解封以来的实际影响尚未完全反映出来 。 首相约翰逊表示 , 现在就得出疫情即将结束的结论 , “还为时过早” 。
《中国新闻周刊》指出 , 随着传播性更强的突变株蔓延、疫苗接种率久久达不到群体免疫的门槛 , 流行难以结束 , 一个摆在此前使用清零策略国家决策者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不与病毒共处 , 要付出多大的经济与社会代价来维持当前的零感染局面?多位社会学、生物伦理学家提出 , 应该公开地讨论 , 社会可以承受多少因新冠病毒带来的疾病与死亡 。
王立铭撰文称 , 面对新冠疫情长期化、以及新冠的健康威胁流感化的“新趋势” , 我国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升级和调整 , 需要考虑“新思路” 。
参考文献:
1.COVID-19 herd immunity:It‘s not going to happen , so what next? 。 The Economic Times
2.Five reasons why COVID herd immunity is probably impossible.Nature 591 , 520-522(2021) 。 doi.org/10.1038/d41586-021-00728-2
3 。 王立铭:德尔塔突变株入侵 , 新冠防控需要新思路|巡山报告 。 知识分子
4 。 欧美各国选择与病毒共存:放开了 , 会怎样? 。 中国新闻周刊
5.Lambda Variant of COVID-19 Might Be Resistant to Vaccines.Infection Control Today
6.Delta infections among vaccinated likely contagious;Lambda variant shows vaccine resistance in lab.Reuters
【新浪科技综合|“别再提群体免疫了,有生之年无法实现”】7 。 微博 张文宏医生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