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文章图片
图1/6

文/田巧云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在咖啡、奶茶之外 , 果切已成下午茶新选项 。 ”
好文3935字 | 7分钟阅读
下午三点 , 徐家汇某公司的会议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 针对一个方案的落地执行 , 与会人员意见不一 , 讨论陷入僵局 。
有人提议叫份外卖 , 吃点东西醒醒神 。 “咖啡?”“喝完晚上睡不着!”“奶茶?”“太甜、太不健康!”“水果?”“来一份西瓜、蜜瓜、桃子和葡萄四拼!”
在下午茶吃什么的问题上 , 开盖即吃的果切 , 让这个男少女多的会议室快速达成一致 。
如今 , 果切已经成为不少一二线城市白领下午茶的最佳选项 。
“对比去年同期数据 , 果切销量翻了3倍以上 。 ”饿了么水果零售业务负责人杨子江向新零售商业评论介绍说 , 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开始在下午茶或者夜宵时间 , 选择点一份洗好配好的果切 , 满足一天营养所需 。
在百果园上海静安店里 , 三三两两的白领正利用午休时间在店内选购各式果切 。 店长施小姐称 , 从门店过往的销售数据来看 , 大约有70%为女性消费者 , 此外 , 选择果切的人群中 , 18~30岁的占了近80% 。
一线城市、商务中心、白领群体、年轻女性 , 这四个关键词完全符合人们对于大消费赛道的完美想象 。
那么 , 果切业务成长的关键在什么 , 这个市场能“长出”一个喜茶吗?在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领域 , 果切品牌该如何构建竞争壁垒?果切未来的想象空间又在哪里?
找赛道更要看时机
果切并不是新事物 , 早在十多年前 , 就有创业者围绕白领的日常生活轨迹 , 发掘了果切这一细分品类的需求 。
这其中以成立于2010年的“果酷”最为典型 。 起初 , 果酷主要向写字楼里的白领们提供鲜果切配服务 , 然而 , 当时并不发达的即时配送体系 , 以及自配送的高成本 , 很快让这一模式找不到生存空间 。
两年后 , 果酷在获得天使轮融资后 , 转型向企业提供下午茶服务 。

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文章图片
图2/6
水果正成为白领们下午茶的新选项
一位长期观察消费赛道的投资人表示:“在考虑投资价值的时候 , 看准时机有时比选对赛道更重要 。 ”在他看来 , 果切是水果行业的细分类目 , 果切的发展 , 取决于水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 。
有数据显示 , 2015年我国水果人均年消费量为32kg(仅即食鲜果)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预测 , 2020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将达到60kg 。
就目前水平来说 , 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相比健康标准人均消费70kg以及发达国家人均消费105kg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
“2018年末 , 我们通过数据洞察发现 , 在白领聚集的商场、写字楼区域 , 搜索和购买果切的消费者呈指数级上升趋势 。 ”据杨子江介绍 , 水果行业的头部品牌如百果园、鲜丰水果 , 也是在2018年前后开始为消费者提供水果现切服务的 。
显然 , 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兴起 , 为依赖于场景消费的果切业务提供了成长动力 。 而一些创业者也敏锐地察觉到果切这个细分赛道的机会 , 并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 。
耿斌便是其中之一 。 2017年 , 耿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果切品牌“切果NOW” , 在他眼里 , “果切和外卖是天作之合 , 如果没有外卖平台解决配送和流量等问题 , 果切市场起不来” 。
【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他认为果切从水果品类里独立出来 , 是消费升级后的必然趋势 。 以前人们大多在家吃水果 , 并不是因为喜欢在家吃 , 而是因为不少水果需要清洗、削皮 , 只能在家处理 。
随着人们日常水果消费习惯的形成 , 在家之外的更多场景中——办公室、大街上、医院里 , 等等 , 水果需求已然存在 , 这就为果切的出场做好了准备 。

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文章图片
图3/6
水果也能串着吃
此外 , 一二线城市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 , 单身群体与小夫妻家庭占比越来越高 。 一些水果如西瓜、哈密瓜等通常个头较大 , 快速消耗难度不小 , 但一份250克或者500克的西瓜果切就刚刚好 。 如果想要不同的口味 , 还有双拼、三拼、四拼等多种拼配选择 , 反而节约了这一群体的时间和消费成本 。
“线上平台兴起之后 , 大家对即时消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 ”易观高级分析师何懿轩表示 , 目前 , 果切业务中 , 有一部分是为大公司、超市以及便利店等B端客户提供果切的 , 但体量更大、增速最快的还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这部分市场 。
门店生长的逻辑
需求决定市场 , 从果切业务来看 , 在一二线城市里 , 这个需求的存在无需质疑 。 不过需求的庞大 , 并不代表销量就能快速提升 。 同所有商品一样 , 在需求之外 , 品质和价格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情 。
从新零售商业评论写稿时在饿了么、美团两个平台搜索的信息来看 , 一盒250克的海南麒麟西瓜果切促销价通常在8.9元左右 , 但如果购买整果 , 西瓜的单价仅为7.4元/500克 , 价差不小 。
楚乔是一枚95后单身狗 , 以前她每天都会带一个水果去上班 , 但往往一忙起来就没空清洗、削皮 , 久而久之也就没有兴致自带水果了 。
自从发现外卖可以点果切后 , 加班时她常叫一份水果外卖送到公司 , 既省时又省事 。 不过 , 她感觉目前果切最大的问题在于 , 没有活动的时候单价有点高 , 品质也让人不大放心 , “总担心商家会将那些快要坏掉的水果用来做果切” 。
事实上 , 果切产品和整果不同 , 它包含了加工服务和品质保障——果切需要人工切配 , 并包装好配送出去 , 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损耗 , 比如并不影响食用却影响口感的边角料 。
因此 , 在定价时 , 除了水果本身的成本、店铺租金、水电等常规开支外 , 还要考虑切配时的损耗、包装材料、切配人工支出等 。

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文章图片
图4/6
切果NOW的切配操作间
“我们必须给门店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果切品质的稳定 。 ”耿斌在谈到果切的成本时一再强调毛利的必要性 , 他认为撇开利润谈发展是无法长久的 。
切果NOW的数百家门店分布在全国的70多个城市 , 由于各个城市间存在租金、人工等成本差异 , 因此定价采用了“一城一价”的机制 。
何懿轩指出 , 水果行业在迈入发展快车道之前首先要解决两大难题 , 第一是产品标准化 , 水果属于生鲜子类 , 不加工就无标准化可言;第二是供应链物流管理要跟上 , 水果保鲜期短 , 运输和配送要求很高 。
事实上 , 中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一直较低 , 反映到生鲜类产品上更是如此 。
果切最早起步于水果店代切这项服务 , 但切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店员的水平或心情 , 也就谈不上什么专业或标准 。 因此 ,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果切市场都处于较为分散且粗放的竞争状态 。
去年底 , 饿了么携平台上近万户商家 , 如头部品牌百果园、鲜丰水果、切果NOW等 , 共同发布“阳光果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 希望将非标的果切标准化 , 推动行业发展 。
从消费者端可以看到 , 参与的品牌在商品本身、外包装及视觉上都作了统一呈现 , 比如切好的西瓜不能有白色瓜瓤 , 必须切成20mm的条状等 , 外包装上还要标注商品名称、品种、产地等信息 。
而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后端 , 标准对操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规范 , 甚至还对门店环境、操作案板、刀具消毒以及售后赔付等更多细节做出了严格要求 。
“果切最大的痛点在于价格、规格、品质不透明 , 把这些标准化以后 , 就解决了消费者和商户的问题 。 ”杨子江表示 。

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文章图片
图5/6
爆红的乌梅番茄很受欢迎
不过 , 标准的推行一开始并不顺利 。 耿斌坦言 , 切果NOW的一些门店起初对标准有抵触心理 , 他们一方面担心会增加操作难度 , 另一方面认为标准削弱了自己原本的高品质优势 。 但加入标准后 , 单店订单量翻了一倍 , 这才真正打消了门店的疑虑 。
下一站 , 供应链
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 , 未来5年内 , 鲜果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元 , 同时 , 随着线下门店向线上拓展 , 水果的线上市场规模或将攀升至万亿 。
“就目前来看 , 果切的销量已经超过了整果 。 ”杨子江向新零售商业评论介绍饿了么平台上的果切业务时透露 。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 , 果切这个品类目前只能说是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 。 未来 , 果切玩家们的挑战在于如何从1走向10甚至100 。
而从商业模式的发展来看 , 品牌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显然是如何在门店端及供应链端发力 , 以构建自己的竞争壁垒 。
从2019年开始 , 切果NOW在全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系统 , 目前已在十几个城市实现统一配送 , “如果原果品质不好 , 切的再好看也没用 。 ”耿斌说 , 在出品方面 , 他的目标是要求门店做到“千店一面” 。
目前 , 果切赛道里中除诞生了一批以切果NOW、果畔、切果匠等为代表的果切新玩家以外 , 整果行业的头部品牌——百果园、鲜丰水果等 , 也从最初的“玩票”向专业玩家转变 。
今年6月 , 北京区域的生鲜水果连锁品牌“果多美”上线了一个针对年轻人的果切新品牌——嘻拼 , 从大众点评的入驻信息来看 , 嘻拼目前已经有10家新店 。
据了解 , 果多美于2015年被百果园收购 , 此番嘻拼上线被业内视为头部玩家大举入局果切的信号 。
切果NOW也在今年推出了更年轻的子品牌“切果乐” , 目前已有40多家门店上线营业 , 还有40多家门店正在筹备中 。

财经自媒体|水果切开卖,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文章图片
图6/6
从果盘到果杯 , 满足年轻人即时的水果需求
“这个行业进入门槛并不高 , 租一个店面 , 买一些水果、耗材 , 就能上线开业了 。 ”耿斌认为 , 难点在于如何持续保证“出品率”的稳定性 , 这不仅与店员、店长等人的意识有关 , 更与供应链等能力分不开 。
事实上 , 目前国内的头部整果企业在2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 , 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曾表示 , 百果园已在全球与200多个水果基地建立深度合作 , 90%的水果可实现源头直采直供 。
另有数据显示 , 鲜丰水果也在全球拥有了300多家水果基地 , 并打造了一个冷链物流中心 。
从短期来看 , 头部整果企业在果切领域优势不小 。
在供应链等硬实力的比拼之下 , 产品的创新能力也考验着果切企业下一步的走势 , 比如今年大火的乌梅小番茄、果切杯、水果捞等陆续走红 。
但这种微创新 , 很容易被模仿 , 只有围绕水果进行快速且深度的产品研发和创新 , 或许才能帮助果切品牌获得真正的竞争力 。
当然 , 从目前的果切市场来看 , 竞争刚刚开始 。 一边是头部整果企业的入局 , 一边是互联网玩家的兴起 , 在产品、门店、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
究竟是头部品牌能依靠实力获得先机 , 还是新兴企业可以凭借创新意识略胜一筹 , 接下来 , 不妨看看资本会做出怎么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