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夜读︱年轻人迷短视频,究竟在迷什么

等公交车时“刷一刷” , 把自己在球场上的进球瞬间“剪一剪” , 遇到有趣事情的时候“拍一拍” , 不知道该做什么饭的时候“查一查”……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 短视频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 , 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这并不令人意外 。 很多人都说 , 当下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注意力 , 人们的时间高度碎片化 , 相比于阅读文字 , 或者看长视频 , 短视频对于专注度、接收难度等门槛的要求都更低 。 在空闲时刷短视频 , 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习惯的“肌肉记忆” 。
但短视频广受追捧 , 绝不仅仅因为它的“短” , 还在于它的丰富 。 如果把电视、电影等传统视频媒介比作舞台上的聚光灯 , 那短视频更像是生活中的手电筒——或许亮度没有那么高 , 却能照到很多之前被忽视的角落 , 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 这些 , 不正是这一届追求个性、多元、新奇的年轻人所喜欢的吗?
2019年 , 我也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用户 , 当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个世界上能人真多 。 有人可以用双手同时作画 , 有人用脚“投篮”几乎百发百中 , 有人用一方小木块就能雕出栩栩如生的名人头像 , 有人的口技让观众误以为是配音……如果没有短视频的助力 , 也许他们的技能都只能成为“自娱自乐” 。
短视频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 , 看到都市生活中不容易看到的图景 。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 关掉“景观社会”的美颜和滤镜 , 外面是一个更真实、更丰富的世界 。 不少来自农村的创作者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同时 , 以自己淳朴、上进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年轻人;除了“流量明星”外 , “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农民工朗读者”李小刚同样值得社会关注 , 他们折射出更全息、更扎实的生活质感 。
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中 , 我们明显地看出 , “唯金牌论”的心理正逐渐被中国观众淡化 , 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运动项目与运动员本身 。 除了国民心态的转变外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 人们看奥运会的“姿势”改变了 。
短短两周 , “国乒三剑客”的很多神仙球、孙一文的唱歌、张常鸿的波比跳 , 都通过短视频火到出圈 , 观众们也看到了更加立体、真实的运动员形象 , 在纯粹依靠电视观赛的年代 , 这种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
即便奥运闭幕后 , 运动员在隔离期间的vlog也常常刷屏全网 , 让网友第一时间看到动员们最真实的日常 。
对于年轻人来说 , 今天的短视频已经不仅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渠道 , 还成为了学习工具 。 我身边很多大学生朋友的烹饪“启蒙老师”都是短视频 , 爱好篮球的我 , 在技术、规则等方面遇到困惑时 , 第一反应也是去短视频平台搜索一下“大神讲解”;还有一位对摄影、剪辑颇感兴趣的理工科朋友 , 在某视频平台看了一个暑假的教程 , 已经可以独立执导微电影了……这些都是短视频为年轻人生活提供的便利 。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在于 , 在短视频平台 , 年轻人不仅是观众 , 更是创作者本身 , 在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这并不新奇 , 但短视频的形式显然更能满足年轻人们的活力与创造力 。 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创意视频 , 玩梗、P图、恶搞、鬼畜等待 , 都不禁让人感叹 , 短视频的世界里“人才”无处不在 。
当然 ,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 我们看到 , 青少年沉迷刷手机的现象时常发生 , 一些低俗内容污染着网络空间 , 这些都提醒我们 , 短视频不能成为“短视”的视频 , 需要多方合力维护清澈明朗 。
【平台|夜读︱年轻人迷短视频,究竟在迷什么】而理性的年轻人 , 也不应该因噎废食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 抵制不良诱惑 , 合理、适度使用网络 , 是所有人需要不断打磨的素养 。 这何尝不是年轻人在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生活时 , 必须学会的一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