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阿里引爆舆论的11天:“阿里味”与破冰罗生门

采访人员/程子姣 实习生/吕娅霆 李沛雯
编辑/宋钰婷 校对/刘军
8月第一个周末 , 阿里多位管理层人士的手机在微微发烫 。
伴随着频频响起“叮叮”的钉钉提示音 , 是千万的未读消息在阿里巴巴的内网滚动着 。
阿里巴巴员工们在公司内网“疯狂”@领导 , 意图只有一个——出来解释 。 彼时 , 不少员工扛起同情大旗 , 认为当事人已经勇敢站出来 , 就要借集体之力帮她讨回公道 。
8月14日 , 警方通报 , 犯罪嫌疑人王某文、张某因涉嫌强制猥亵罪 , 已被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阶段性结果公布后 , 有人认为“灌酒”和“被迫出差”并未被证实 , 这是反转;也有人认为 , 仍存诸多疑问 , 但警方通报已对强制猥亵相关事实进行认定 , 没有反转 。
目前 , 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
“震惊、气愤、羞愧” , 阿里巴巴集团1号人物张勇通过内网率先发声 。 从7月27日事发到内部层层传导 , 再到维权和引爆舆论 , 11天时间 ,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无疑将这一互联网大厂推至风暴中心 。
阿里巴巴自查公告中 , 相关管理者决策沟通不当 , 文化体系、组织机制失效 , 应急响应的缺位已成为事实 。 而张勇的表态 , 意味着阿里巴巴针对文化、价值观、组织机制的重塑“动刀” , 反思行动亟待开启 。
【新京报|阿里引爆舆论的11天:“阿里味”与破冰罗生门】内网风云:6000只勇敢牛牛的“冲塔“行为
8月7日 , 一个普通的周六夜晚 ,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引爆舆论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采访了解到 , 阿里巴巴员工在内网发言可以直接@任何人包括管理层 。 当天 , 无论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还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以及任何可能出现或未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高管均被员工频繁@ , 成千上万的@都在要求一个“答案” 。
“大家都在内网直接@老板 , 让老板出来解释 。 ”公开力挺的声音开始蔓延 。 根据公司规定 , 阿里员工可以对内网某个言论进行芝麻加分或者减分 , 一位阿里高层当天芝麻分数已达负一万多分 。
“因为一直有人给他的言论打负分 。 ”有员工告诉采访人员 。
“内网上 , open信箱里 , 钉钉上 , 凌晨三四点依旧有千千万万的声音和诉求 , 比任何社媒(社交媒体)都更加激烈 , 你们没有看见不代表我们没有发声 。 ”
上述文字来自一位在阿里工作9年的“老阿里” 。 早在多日前 , 某认证信息为阿里巴巴员工人士爆料称 , “某女同事(即周某)在公务出差过程中被灌醉 , 后遭到商户猥亵 , 当晚该女同事被其上司侵犯 , 事后女同事在公司反馈情况被拖延处理” 。
经过多天发酵 , 阿里巴巴的公开回应侧面将此事拉到了“阳光”之下 , “决不容忍 , 全力配合警方 , 涉嫌员工已停职接受警方调查” 。 第二天 , 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 陷入舆论风暴中的除了涉事人 , 还有所有阿里巴巴员工 。
在公域讨论中 , 这不再是一个个案与私事 , 据周某自述文件 , 从可能职场饭局灌酒 , 到可能发生的侵害 , 到高管和相关人员拖延处理及已读不回 , 周某申诉未果食堂维权 , 显示了公司组织治理的问题和缺乏应有的应急保护机制 。
大众在渴求真相的同时 , 也开始对于阿里巴巴公司文化、组织治理的质疑 , 每个阿里巴巴员工也同时在遭受着“内忧外患” 。
9年工龄的“老阿里”在这样的背景下 , 怀着复杂的心情 , 于8月8日晚提笔写下了一篇带着“悲愤”(为文中自述词汇)的长文 , “不要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就代表了我们所有人......不能保护好一个女性是件丢脸的事......不必反复跟我表达你们的愤怒 , 也不必质疑我们没有行动“ 。
20多万阿里员工中 , 不少人在8月的第一周的周末收到了来自各方的“问候” , 阿里巴巴员工韩喆(化名)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身在北京 , 即使内网有相关热帖 , 起初对于杭州的食堂维权及事件本身并无任何感知 , 直到周六 , 在晚饭出门前他和大众一样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 , “结果我整个饭局全程在打电话 , 饭一口没吃”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采访获悉 , 阿里巴巴员工发消息“轰炸”内网时 , 一位蚂蚁集团的管理层也被频繁@ , 被要求出来解决这件事 。 而周某从事业务属于生活服务板块 , 与蚂蚁集团业务没有明显交集 。 对此 , 阿里员工透露 , “因为之前他解决过相关问题 , 大家觉得他公正、能力强、效率高 , 解决结果能让大多数人满意 , 所以一部分人希望他可以站出来帮忙解决问题” 。
那一夜 , 愤慨、理智、试图解决问题、打负分、举贤的声音在阿里内网交织 。 与外界一片声讨不同 , “叮叮叮”的消息提示音不仅是阿里员工对受害同事的关切 , 也是对阿里文化的痛心与复杂情绪 。
但如9年工龄的“老阿里”所说 , 不必质疑“阿里人”的行动 。
8月8日 , 另一篇“Aliren help Aliren(阿里人帮助阿里人)”的长文在阿里内部传开 , 这是一篇6000多名阿里人关于807事件的联合倡议 , 倡议向外界告知了有一群“勇敢牛牛正在冲塔” 。
“冲塔”一词最初是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的术语之一 , 后随着MOBA的普及 , 这一用语传播开来 , 含义也随之丰富化 。 该词在游戏中指没发育完全就去打防御塔 , 在8月8日当天被“勇敢牛牛”们化作为普通员工对于公司顶层的质疑 。
长文提到 , 建议公司正视周某在内网提到的诉求 , 为其提供赔偿等 , 公开调查组成员、运作机制 , 并及时披露信息 , 严查事件过程 , 给个交代 , 借此事件推动员工职场反性骚扰/反性侵制度的建立等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获悉 , 近期勇敢牛牛小组员工选出了几位成员作为代表加入阿里内部调查小组 , 参与本次事件调查 , 成员为公司筹备建立《员工反性骚扰/反性侵保护机制》提出建议 , 同时 , 勇敢牛牛小组成立了相关心理帮助小组、法务帮助小组 。
8月12日 , 在警方出阶段性调查结果之前 , 阿里巴巴公布了推动反性骚扰的机制化工作进展 。 阿里巴巴表示 , 正在制定《阿里巴巴集团反性骚扰行为准则》 , 强化对性骚扰零容忍 。 此外还完善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交往的行为准则 , 并明确性骚扰、性侵犯等恶性事件的投诉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 , 确保举报通道畅通 。
同时 , 成立ALI-WE(反陋习小组) , 对集中反映的不当工作方式自查自清 , 包括但不限于酒桌陋习、低俗玩笑等在工作场合让员工感到不适的方式 。
这已经是女员工举报被侵害事件以来 , 阿里再度公开表态 。 此前的8月9日凌晨5点 , 阿里宣布了阶段性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 。 显然 , 阿里员工此次“冲塔” , 并非如游戏里一样无意义 。
“这个小组其实就是一个救助小组 , 一群人站了出来 。 ”多位阿里的员工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这次事件对阿里内部影响极大甚至远超于阿里的外部舆论震动 , “很多人来阿里是带着理想来的 , 他们觉得在阿里会成就一番事业 , 在这里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 , 但这次事件发生后 , 公司的处理态度以及后续的发酵让他们想象的那个公司形象破灭了” 。
“已读不回”伤害了谁?
与内网里的开放讨论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 , 是周某在最初内部维权时得到的“冷处理” 。
据周某自述文件 , 8月2日 , 从事发地济南回到杭州的第一件事 , 就是去公司找领导反馈这件事 。 当事人首先联系了BU(业务单元)内的领导九戎(淘鲜达负责人)、悦尔(HRG)、阿甘(淘鲜达LKA负责人)(上述皆为阿里巴巴内部花名) 。
周某称 , 在将上述相关负责人拉群后 , 提出对王某文开除的诉求 , 但群内无人回复 。 随后分别私聊了三位相关负责人 , “大概一二十分钟之后 , 九戎显示已读未回 , 阿甘和悦尔回复了我的私聊信息” 。
相关领导三天之内给出处理结果的答复 , 未做出开除决定 。
8月6日后 , 周某决定从BU层面升到BG(比BU更高级别的业务单元)层面进行沟通 。 据周某自述文件 , 同样已读不回的还有原阿里巴巴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阿里巴巴内部花名:老鼎)和原同城零售事业群HRG徐昆(阿里巴巴内部花名:丁冬) , 徐昆后与当事人电话沟通 , 此前 , 悦尔和阿甘向周某表明 , 他们已向李永和与徐昆就相关情况进行过汇报 。
周某自述文件称 , 在诉求未被满足的情况下 , 周某选择在公司群里曝光该事件 , 但消息被强制撤回 , 后续便出现了全网传播的食堂维权视频 , 周某打印了宣传横幅带着喇叭 , 去到了阿里巴巴园区8号楼1楼饭堂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尝试就自述文件相关细节联系当事人 , 截至发稿 , 暂无回应 。
曾在阿里任职的郑一(化名)对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阿里HR体系下有一个内控部门 , 非常强势 , 监控着阿里内部舆情 , “这个团队 , 平时你也不知道他们干什么 , 换句话说也很少出现在公司 , 但这些人一旦出现了 , 有些人就要倒霉了 。 ”他透露 , 内控部门监测着阿里内部各种舆情和记录 , 控制风险内部消化 , 不至于在更大范围被引爆 。
但这一次 , 事情走向意味着阿里内控失效了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从阿里巴巴内部获悉 , 8月7日 , 阿里巴巴由蒋芳带领的独立调查组也发出第一封内部公告 。 调查组认为 , 相关主管和HR同理心不够且有重大判断失误 , 应进行认真检讨 , 严肃反思 。 调查组还公布 , 除涉事男员工被停职接受警方调查以外 , 该员工的一级二级主管、一级二级HRG总共4人也被停职配合内部调查 。
8月9日 , 张勇在阿里内网公布了“女员工被侵犯”事件的阶段性内部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 , 李永和与徐昆引咎辞职 , 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资源官童文红记过处分 , 涉嫌男员工被辞退 , 永不录用 。
这一内部公告认为 , 李永和作为事业群总裁 , 在这件事上的敏感性、重视和投入程度远远不够 , 没有主动作为 , 徐昆也没有起到事业群HRG关键决策的作用 , 为此应承担领导责任 。
公告认为 , 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 , HR团队对人的关注、关怀不够 , 理性多了 , 感性少了 , 缺乏感同身受 。 同时 , 缺乏应急响应体系和存在严重的判断失误 , 在涉嫌违法的情况下 , 未能第一时间将当事人停职 。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是HR文化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出现了问题 。 ”公告称 。
截至8月14日警方最新通报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7条规定 , 犯罪嫌疑人王某文、张某因涉嫌强制猥亵罪 , 已被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没有证据证明有强奸犯罪事实发生 。 目前 , 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
至此 , 当事人维权所提到的涉事阿里巴巴管理人员中 , 犯罪嫌疑人王某文(原淘鲜达华北区商家运营组长)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并被阿里巴巴辞退 , 永不录用;阿里巴巴原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和原同城零售事业群HRG徐昆引咎辞职;九戎、悦尔、阿甘等相关一级二级主管停职配合内部调查 。 在当事人维权中未被提到的 ,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也是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童文红被记过 。
此次事件中 , 涉事相关人员从属于阿里的淘鲜达业务 , 淘鲜达是阿里巴巴同城零售事业群旗下实现本地超市入驻 , 以及消费者购物1小时到家的平台 , 目前归为阿里巴巴生活服务板块 。
对于原淘鲜达华北区商家运营组长王某文 , 其前同事表示 , 此前王某文系阿里旗下饿了么员工 , 一年内被调岗至淘鲜达 , 岗位变动主要是与阿里生活服务板块调整有关 。
今年7月初 , 阿里巴巴刚刚对外宣布组织调整 , 打通高德和飞猪本地生活组成生活服务板块 。 在此次风暴中 , 引咎辞职的李永和刚在上个月正式公布被任命为本地生活事业群CEO(原CEO王磊另有任用) , 与高德总裁刘振飞以及飞猪总裁庄卓然一起向阿里巴巴合伙人俞永福汇报 , 俞永福代表集团分管该板块 , 直接向张勇汇报 。
也就是说 , 李永和短短上任一个月就告别CEO之位 , 本地生活事业群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两次换帅 。 目前 , 阿里巴巴还未对外公布谁来扛起本地生活事业群CEO的大旗 , 据接近阿里的人士表示 , 俞永福或紧急接任该角色 。 针对换帅问题 , 截至发稿 , 阿里巴巴暂无回复 。
本地生活行业作为互联网最后一条腾飞的赛道 , 疫情催化线上化进程提速 。 阿里7月的组织架构变阵亮出了在本地生活发力的野心 。 今年 , 阿里、抖音、快手、美团等纷纷展开攻势 , 伴随短视频发家的头部企业布局团购、外卖甚至物流 , 被巨头们盯上的本地生活大战一触即发 。 但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战役却在正式亮剑之时遭遇换帅重创 , 前途未卜 。
阿里等待“重塑”
此次事件中 , 阿里巴巴集团的绝对1号位张勇 , 公开进行两次正式发声 。
第一次 , 8月8日凌晨 ,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内网发帖 , 对上述事件做出回应 。
“震惊、气愤、羞愧”张勇一连输出三个情绪表达词 , 他表示 , 该道歉的不仅是HR团队 , 相关各级业务主管都有责任 , 都应该为冷漠、为没有及时处理而道歉 。
事发在7月27日及以后 , 从内部层层传导 , 经历维权和曝光 , 再到引爆舆论历经11天 , 该事传递到张勇那里同样历经11天(张勇自述8月7日晚得知该事) 。
他说 , “从我开始 , 从管理者开始 , 从HR开始 , 我们阿里每一个人必须有深刻的触动、反思和行动” 。
第二次 , 8月9日 , 张勇在阿里内网公布了上述事件的阶段性内部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 , 并表态了阿里巴巴在后续的反思和行动 。
张勇表示 , 阿里是所有阿里人的阿里 , 之所以痛 , 是因为爱 , 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全体阿里人的屈辱 。 “我们必须重塑 , 我们必须改变 。 改变必须从每个人做起 , 但是首先必须从领导者做起 , 从我做起 。 请大家拭目以待 。 ”
据警方最新通报 , 周某自述的被迫出差以及被“灌酒” , 被警方认定为“未发现周某被迫出差情况”“经就餐人员、饭店服务人员证实 , 就餐期间无人强迫饮酒” 。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多方采访得知 , 警方通报后 , 不仅网友有多重版本解读 , 阿里巴巴内网又经历了多重意见碰撞 , 有员工认为尽管仍然存在诸多疑问 , 但警方通报已对相关事实进行认定 , 并未产生大反转 。
但内网亦有出现考虑到事件的复杂性和时间的紧迫性 , 为引咎辞职的李永和表达惋惜的观点 , 有员工表示 , “一个每天承担繁忙工作的CEO , 知道这个事件的复杂性 , 但需要在3天内做出决定 , 换成别人做得不一定比老鼎好” 。
还有员工表示 , 周某纵然从法律上是需要保护的 , 但是她的做法对公司的影响实在太大 , 很多女性员工表示 , 近日被人无端揣测“原来你们的阿里女员工都是这么不择手段” , 所有对公司的谩骂也指向着阿里巴巴的每一位员工 。
目前 , 犯罪嫌疑人涉嫌强制猥亵罪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周某自述的“灌酒”和“被迫出差”并未被证实 。 据阿里巴巴自查公告显示 , 相关管理者决策沟通不当 , 文化体系、组织机制失效 , 应急响应的缺位已成为事实 。
截至发稿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采访得知 , 目前阿里巴巴内部对于通报前的处理行动并未改变或推翻 , 阿里内部人士表示 , 目前还在等待警方最终的结果 。
“阿里味”与破冰罗生门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 , “如果你能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文化 , 那么就能取得比1000页纸的指导手册还要好的成果” 。
作为商业史上极度重视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企业 , 内外观点的激荡背后 ,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能否再次凝聚20多万的阿里人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
从“独孤九剑”到“六脉神剑”再到“新六脉神剑” , 历经20年 , 阿里价值观沉淀出六句话“客户第一 , 员工第二 , 股东第三;因为信任 , 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 , 非我莫属;认真生活 , 快乐工作” 。
这六句话成为员工的指导标准 , 也塑造了所有“阿里人”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从多位阿里巴巴员工及相关人士处获悉 , 阿里员工与有过阿里经历的人身上“阿里味”很重 , 某互联网公司团队负责人表示 , “阿里的、京东的、腾讯的、字节的都有自己的味” 。
什么是阿里味?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了解到 , 阿里巴巴在招聘过程中就有一个“闻味官” , 符合阿里味道的人员才能被阿里纳入麾下 。 2010年起 , 阿里在内部试运行合伙人制度 , 当时选拔合伙人的核心要求即在阿里工作5年以上 , 高度认同公司文化 , 且对公司发展有积极贡献 , 愿意为公司文化和使命传承竭尽全力 。
可见 , 阿里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传承是公司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 贯穿着底层至高层 。 “狼性”“傲气”“强执行力”这些词汇常见于外界对于阿里巴巴员工的形容中 , 但又没有单一的词汇能够精准地定义“阿里味” , 有观点形容所谓的“阿里味”源自中供铁军的销售文化 , 中供铁军曾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最强大的销售团队 , 以超强的执行力和业务推进能力闻名 。
“强中台和结果导向是阿里的整体做事风格 。 ”阿里巴巴某位离职员工张章(化名)表示 , 阿里巴巴集中管控 , 分布式执行的强中台风格 , 带来了阿里巴巴团队超前的执行能力 , 相对扁平的架构也使得领导之间能有充分沟通 , 相互之间同步信息 , 告知诉求 , 形成局部合力 , 可能也会导致“使命必达”的良好效果 。
但超强执行力的背后也容易陷入唯绩效论 , 乃至唯上论的状态 , “很多时候不是文化的问题 , 是执行走偏了 。 ”张章在阿里巴巴经历了三任领导 , 他表示 , 在阿里职级P7相当于基层的小组长 , P8及以上称之为中层 , P7及以下称之为基层 , “P7和P8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距 , P8之间相互捧场且相互制衡 , 也需要看更高P的脸色行事 , P7及以下需要真正背业绩干活 , 文化逐渐走向割裂 , 形成断层” 。
强中台导致了超强的执行力 , “在攻坚战和做只看结果说话的事的时候 , 确实比较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 ”但张章表示 , 强执行力另一面可能是缺乏思考 , 唯绩效论 。
“我们刚刚入职培训的时候 , 最主要就是一开始学阿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阿里味道这些东西 , 是要求我们背下来 , 并且默写下来的 , 默写的内容加起来大约是两面A4纸的体量 。 ”另一名前阿里巴巴员工小水(化名)表示 , 阿里一直在强调它的企业文化 , 如果真的是认真贯彻这种企业文化 , 肯定没有问题的 。
阿里巴巴跨境业务的员工王维(化名)也表示 , 网上很多人提到福报、996等会想攻击阿里的价值观 , 她认为 , 出问题的不是价值观 , 不是企业文化 , 而是一小部分执行的人 , “他们并没有把价值观的真正含义领会到 , 有些偏颇了 , 或者滥用了 , 在企业文化这一点上 , 我认为不光要提出来 , 还要向公众传达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意义 , 从根源上纠正个别人对阿里巴巴价值观的错误解读” 。
“女员工被侵害”事件曝光后 , 阿里的破冰文化同样成为话题 , 多张“阿里破冰文化”的低俗截图成为谈资 。 对此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向阿里巴巴求证 , 其回应称 , “阿里破冰文化”的截图实一则2018年的谣言 , 当时阿里巴巴已经辟谣 , 图中所涉人士并非阿里员工 , 也非阿里内部培训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阿里在职和阿里离职员工 , 多位今年入职的员工表示 , 入职的时候有破冰活动 , 但个人没有经历网上所说的黄段子、侵犯个人隐私和低俗的活动 , 只是一些简单的游戏 , 让大家快速熟悉起来 , 更多的是对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入 。
阿里员工韩喆表示 , 破冰是新人培训中的一小部分 , 5天左右 , 一般在集团总部或具体业务的总部 , 包括上课、拓展、游戏等 。
不过 , 曾于2017年入职阿里的小水称 , 她曾经历过两次破冰 , 第一次破冰是入职时各方面内容都正常 , 第二次是在具体业务团队中 , 当时破冰游戏被要求和男性同事面对面坐上一把旋转椅 。
小水表示 , “我觉得不太合适” , 并在后续团队活动中拒绝了类似游戏 。
近年围绕在阿里巴巴身边的“996”“福报”“蒋凡事件”“程序员抢月饼”“低俗破冰”等传闻或事实因“阿里女员工被侵害”再度被重提 。 针对文化、价值观、组织机制的重塑“动刀”也伴随着阿里巴巴在此次事件中的反思行动开启 。
阿里巴巴在公告中表明了接下来的行动方向 , 开展对于包括性骚扰在内的员工权益保护的培训和调查 , 开通专门举报通道 。 员工的举报 , 将在确保隐私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 , 由专人跟进 。 形成对性骚扰零容忍的企业文化 , 由业内专家和员工代表共同制定《反性骚扰行动准则》 。 旗帜鲜明地反对丑陋的酒桌文化 , 不分性别 , 无条件支持员工拒绝相关客户和上级的不合理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