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变形记”:无论如何“转向”,最后都难逃监管的重拳



|教培“变形记”:无论如何“转向”,最后都难逃监管的重拳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木子
来源: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黄金期已经过去 。 如今 , 转型是行业唯一的关键词 , 近期在和不少校外教育行业机构的人员沟通中 , 可以看到很多机构都在纷纷研讨“转型”的可能性 。 其中 , 有从善如流者 , 但是也不乏掩耳盗铃之辈 。
那么 , 在这一轮市场重大调整中 , 校外教培业者都琢磨出了哪些“转型”的思路?
重回老“套路”?
对于转型的话题 , 汕头一家校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李沐透露 , 公司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研究“午托园”的可行性了 。
所谓“转型”的目标 , 原本是在当地已经日渐式微的“寄膳园”(或“午托园”) 。 李沐解释 , 大概在十年以前当地大部分中、小学普遍不设食堂 , 正因如此 , 有“双职户”家长便在寄膳园给自家的孩子办理午托服务 , 这门生意也曾一度火爆过 。
“所谓午托 , 便是给学生提供午饭、午后休息的时间 , 有的还提供晚托呢 。 ”寄膳园正如“托儿所”一般 , 暂时不受相关政策限制 , 可以找到监管的空挡 , “但大家都明白 , 寄膳园也好、托儿所也罢 , 通通只是幌子 。 ”
李沐表示 , 所谓转型做寄膳园 , 也就是在原来课辅教学园区的基础上 , 增加增设食品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的小食堂 。 除了提供目前已不再流行的寄膳、午托服务之外 , 核心业务大概率仍是要做课业的辅导 。
经过几轮的研究、探讨 , 她和其他管理层均认为“转型”开寄膳园、午托园 , 理论上可行 。
但是 , 在学生食堂已经成为中、小学校标配的一、二线城市 , 拿寄膳、午托当作校外培训机构规避监管的幌子 , 真的能逃避监管 , 在其他业内人士看来这显然不太现实 。
“我们也考虑过 , 公司打算将旗下的辅导班改造成为自习室 , 租给有需要的学生 。 ”深圳一家校外辅导机构的教学总监涂海(化名)表示 , 目前管理层已达成共识 , 开始着手变更机构主体的经营性质 。

|教培“变形记”:无论如何“转向”,最后都难逃监管的重拳
文章图片
图2/4

对于机构“转型”的灵感 , 他坦言是源自一则网络段子:附近一家辅导班转型经营起了书店 , 奇怪的是 , 书店里清一色都是教辅书籍 , 而且只租不出售 。 如果要租店里的书 , 就需要花几千元办理一张季度卡 , 当有人问及为何租书价格如此高时 , 书店经营者回答道——贵有贵的道理 , 书店出租书籍 , 同时配有专人辅导看书 , 甚至负责答疑解惑 。
这或许是段子 , 也可能是个例子 。
“当段子听听是挺好笑的 , 不过我们的自习室租金也可以很高 , 同时配有专人 , 负责课业的指导、解答 。 ”涂海透露 , 目前机构已经将新的“模式”发送到各学生家长群当中 , 也得到了一部分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 。 甚至有家长建议他们 , 将之前辅导班的课时费用转为自习室的租金即可 。
显然 , 一部分教培机构在经过一番思考、计划之后 , 开始进入了“挂羊头卖狗肉”般的转型 , 这种举措旨在逃脱政策监管 , 继续教培业务的经营 。 同时 , 也是变相满足一部分家长对于学生课业辅导的需求 。
不敢想象 , 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市场是否会出现大量的寄膳园、自习室、教辅书店.......
素质教育是个机会?
近期 , 仍有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暂时不想离场 。 于是乎 , 部分管理层开始钻到政策的缝隙里——既然不允许营利性机构从事学科校外培训 , 那就主攻素质教育 。
“我们作为民营教育机构 , 不可能不盈利的 , 要盈利就必须规避目前的风险 。 ”广州天河一家K12教育机构的的负责人李坤(化名)透露 , 经过探讨 , 机构管理层决定将业务重心由学科教育转向艺术类、信息技术类素质教育领域 。
机构所属的招聘页面 , 已经挂出音乐、美术、少儿编程教师的招聘公告 , 市场营销部门也着手设计新的培训业务海报 , 至于原有在K12学科领域的课程 , 也在联系家长退费 , 或转为素质教育培训的学费 。
“家长肯定是不高兴的 , 但作为机构实在是没招了 , 家长也能理解吧 。 ”李坤表示 , 最近几天 , 机构的教学顾问都在不断地和家长沟通 , 以期获得家长体谅 , 但情况并不顺利 。 甚至有个别家长找到他们 , 建议机构“悄悄”开设培训课 , 以确保学生有辅导班可上 。

|教培“变形记”:无论如何“转向”,最后都难逃监管的重拳
文章图片
图3/4

但是再三考虑了相关风险因素之后 , 机构全部回绝了家长的“好心”建议 。 至于劝说家长将学生原有的课时费用转报音乐、美术、编程等课程 , 进展也都不甚理想 。
“可以理解 , 毕竟在这些家长心目当中 , 学生应以学科教育为重 , 成绩为王嘛 。 ”让李坤更担心的是 ,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课外辅导机构转做素质教育 , 致使这条赛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教育机构中 , K12占比25.8% 。 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占比23.3% 。 也就是说 , 倘若大量K12教育机构转战素质教育领域 , 或将对原有的素质教育机构造成一定冲击 , 加速行业“内卷” 。
“更何况 , 学科教育机构转型其实也不容易 。 ”李坤无奈地表示 , 他所在的课辅机构 , 目前拥有K12学科教师、助教将近三百人 , 而转型素质教育后 , 相关人员势必大幅减少 。
【|教培“变形记”:无论如何“转向”,最后都难逃监管的重拳】据不完全统计 , 国内拥有各规模K12教育机构70万家 , 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则高达千万 。 因此 , 随着监管落地 , 部分K12机构的学科教员也在担心自己的前途 , 或许仍有用武之地的只有英语学科教师 , 可以在机构后续开办的语言教育课程中继续发光发热 。
的确 , K12学科教育机构转型素质教育甚至语言教育 , 的确可以规避一定风险 。 但是目前无论素质教育或是语言教育 , 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 , K12机构“转型”未必能新的领域中获得生存发展 。
对此 , 也有一部分K12机构开始了另类“自救”模式 。
错过最佳“窗口期”
有部分教培机构在看到相关媒体报道时 , 都注意到了这一段文字: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 在他们看来 , 这一段平平无奇的文字里 , 却有着让部分K12机构“自救”的机会 。
中山一家K12课辅机构的负责人杨菁菁(化名)在交流时表示 , 只要仔细留意 , 会发现相关规定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 指的是面向义务教育的机构 。
“也就是说 , 不做义务教育的学科培训 , 只能为机构争取转型的短暂窗口期 。 ”尽管不知道这条路通不通 , 她还是与机构的股东、高层决定 , 删除业务项目中的初中、小学学科课外辅导班 。 与此同时 , 机构只保留了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内容 。
在她看来 , 通常说的义务教育阶段 , 指的只是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 。 除了极个别地区实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 , 高中阶段并不在列 , “起码在我们中山 , 大部分乡镇都是九年(义务教育) 。 ”
与此同时 , 也有部分K12教育机构决定 , 暂时关闭一、二线城市分支机构 , 只保留三、四线城市的(高中部)培训班 , 目的是避免在相关政策落地时遭遇风险 , 而短期内“逃往”低线城市开展业务 , 可以暂避风头获得喘息机会 。

|教培“变形记”:无论如何“转向”,最后都难逃监管的重拳
文章图片
图4/4

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行业乱象 , 有相关教育行业人士指出 , 无论K12教育机构再怎么钻政策空子 , 最终都避免不了监管的重拳 , 仅审批、重新登记等要求 , 就足以让行业推倒重来 。
事实上 , K12教育机构曾有一次自救的机会 。 早在今年3月份 , 教育部回应“双减”问题的同时也表示 , 将进一步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 预示着监管重拳即将到来 。
“如果当时能见好就收 , 及时止损 , 现在也不至于刹不住车盲目转型 。 ”广州一家K12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无奈地说道 , 今年三、四月份之所以没有决定退出行业 , 是认为课辅教育、在线教育尽管有诸多问题 , 但学科教育一直以来拥有广泛市场需求 , 很多从业者侥幸地认为 , 做教育能出什么大事 , 监管的力度能有多强?
如今监管政策逐渐落地 , 而且力度之大 , 决心之强 , 几乎让所有的心存侥幸者都傻了眼 。
有教育行业人士表示 , 自从相关政策落地之后 , 深圳、上海、广州陆续有K12教育培训机构发布公告 , 转租、分租原有的培训场地 , 这说明部分机构即将离场 , 或从此退出学科教培领域 。
即便如此 , 现存的K12教育机构多数已经错过了转型的窗口期 。 无论如何“转向” , 最后都难逃监管的重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