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怎样让“纸”变“钱”?

全球化竞争 , 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 , 才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
上海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 。
湖北 , 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启动为标志 , 科技强省建设进入“加速跑” 。
怎样以“钱变纸”推动更多“纸变钱”?
怎样把科技创新“从零到一”的距离缩到最短?
在上海跟班学习的湖北干部 , 沉到“科创空间”找差距、取真经、思良策 。
抢最有活力的年轻人
科技园开在上海大学正对面
“宝山正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 , 主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 ”6月24日 , 我省恩施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廖泽熙对赴沪采访的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说 。
在宝山区科委跟班学习 , 廖泽熙的感受是:大家几乎都在围着“环上大科技园”转 。
“上大”即上海大学 , “211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以上海大学为策源地划“环” , 规划面积约57平方公里的环上大科技园于去年11月30日开园 , 宝山区与上海大学携手构筑千亿级规模的科创产业高地 。
横穿上海大学校门前的马路 , 就是园区平台企业上海环上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这里还有个名称——“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 。
走进零号基地大楼 , 创新创业的热力扑面而来 。
上海大学大学生创业企业上海摇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在学校教授指导下自主研发的快速无创检测产品 , 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上海大学SRM战队队员们正调试自研机器人 , 备战一项全国性赛事……
宝山区为环上大科技园 , 制定了含金量十足的专项政策“黄金十条” , 落地、洽谈项目达百余个 。
从“零”起步 , 环上大科创阵地依次列阵——
一号基地 , 临港城工科技绿洲;二号基地 , 上海国际研发总部;三号基地 , 石墨烯功能型平台 。
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已集聚30余家新材料高科技企业 , 吸引中科院、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十余个研发团队开展中试合作 。
“以要素集聚推动科创策源 ,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 , 形成科创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 ”环上大科技园高点起步 , 廖泽熙亲身参与其中 , 深切体会到“写好科技到市场大文章”的上海智慧 。
放水养鱼才能水美鱼肥
“给我二十年 , 给你一座科技城”
我省孝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振文 , 在闵行区也找到了标杆 。
赴上海跟班学习前 , 他查阅资料发现 , 位于闵行区的紫竹高新区 , 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1位 , 且为唯一一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运作 , 由上海紫江集团控股 , 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学习兴趣 。
他集中一周时间在紫竹高新区蹲点调研 , 感叹“别有洞天 , 大开眼界!”——
因为民营 , 政府不派驻管理人员 , 所以机制活 , 今天拍板、明天就干;
因为公司化运作 , 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 一切跟着市场走 , 产业发展快;
因为有恒心 , 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 , 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 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
6月18日 , 采访人员驱车前往地处吴泾镇的紫竹高新区探访 。
进入生态化的美丽园区 , 微软、英特尔、埃克森美孚、可口可乐、中广核、东软等海内外知名企业LOGO映入眼帘 , 与周边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交相辉映 。
【上海|上海怎样让“纸”变“钱”?】“给我二十年 , 给你一座科技城” , 这是刻在紫竹高新区展示中心入口处的一句话 。
“2002年建园后 , 上海市各级政府充分放权 , 管理团队保持长期稳定 , 按照高标准规划 , 一张蓝图画到底 。 ”紫竹高新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骆山鹰说 。
闵行区无偿划拨5500亩土地 , 支持两所大学校区整体搬迁至高新区附近 。 校区、高新区、城区“三区联动” , 创新资源汇集 , 高端产业集聚 。
成立仅5年的园区创业孵化器公司 , 在1万平方米空间里 , 培育出600余家科技型企业 。
面积仅13平方公里的园区 , 去年纳税81亿元 。
“放水养鱼才能水美鱼肥 , 对于园区和企业 , 没别的 , 就两个字——服务 。 ”吴泾镇负责人直言 。
“最强头脑”汇聚沪上
全球资源、全国资源为我所用
“借全球资源、全国资源为我所用 , 上海科创有大视野大气魄 。 ”我省荆州市副市长李敢说 。
他跟班学习的普陀区 , 曾是上海老工业基地 , 如今变身“创新牧场” 。
2019年 ,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落户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 , 普陀区科创能级提升迎来重大机遇 。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人才和国际合作资源 , 建立互相支撑与促进的科技研发平台、技术转化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智库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 。 以空天技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为重点 , 促进全球高科技成果在上海和长三角的培育和转化 , 助力人才培养和集聚 。
“以国际合作为例 , 涵盖清华大学北美创新创业中心、拉美中心等全球重要科创中心和9个离岸孵化器 , 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 。 ”该中心副总周庆丰说 , 中心与校企合作实行复合双挂导师模式 , 计划每年在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领域 , 输出学术带头人+产业领军人才博士10人、硕士20人 。
位于普陀区桃浦智创城的中以(上海)创新园 , 定位联合创新研发与双向技术转移 。
成立短短一年半 , 这个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 , 已吸纳50家中以合作企业、机构和项目 , 其中以色列注册企业37家 。
“海纳百川 , 越来越多‘最强头脑’汇聚沪上 , 在国际化赛道上奔跑 。 ”李敢说 , 我们应该正视差距 , 现在的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 , 唯有打开视野、追求卓越 , 才能后发赶超 。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 周芳 周志兵 李婷 通讯员 鄂干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