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网消息 ,8月25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 , 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 享年97岁 。
文章图片
郑哲敏(资料图 图片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据科技部官网介绍 ,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 据《人民日报》报道 ,郑哲敏1943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 ,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清华园 。 1946年 , 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 , 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 ,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
1948年 , 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 并于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 。
1955年郑哲敏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 , 随后参加钱学森创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 。
1956年1月 , 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 , 任弹性力学组组长 。同年 , 他作为助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全国力学学科规划的制订 。 后来在钱学森指导下 , 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 , 这一切 , 深深影响到郑哲敏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 。1984年2月 , 郑哲敏接替钱学森 , 出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 。
郑哲敏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据介绍 ,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 ,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 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 郑哲敏院士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 , 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 , 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 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 , 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 , 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 , 郑哲敏院士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 。 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 ,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 , 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 , 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
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 , 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 , 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 ,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此外 , 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 ,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 , 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 并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 。
1969年前后 , 郑哲敏和研究集体花了近10年时间进行穿破甲机理的研究 , 拓展了流体弹塑性理论 , 他提出用子弹打钢板的办法研究炮弹打装甲的规律 , 通过准确计算 ,能够让武器在精确的规定距离里打透相应厚度的装甲 。 由于解决了国防难题 , 该研究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特别奖 。
【郑哲敏|两院院士郑哲敏逝世】据《科技日报》报道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郑哲敏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 ,煤矿里经常会发生爆炸事故 , 不仅影响煤矿的生产作业 , 更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 。 发现了这个问题 , 郑哲敏立即开始着手组织相关研究 , 很快就发表了《从数量级和量纲分析看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一文 , 从力学角度对我国发生的多起瓦斯突出爆炸事故进行分析 , 之后 , 他又多次进行实验 , 为判断煤矿里的瓦斯是否突出提供了实用的方法 。
当他获知我国修筑海岸堤坝 , 淤泥无法排除的难题时 , 他带领着研究团队做了无数次用炸药排除淤泥的实验 , 最终创造出的爆炸排淤填实法、爆炸夯实法、爆炸挤淤泥法等水下软基处理方法 , 又解决了一个难题 。
郑哲敏说:“只是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 ”他曾写道: “一个人如果不是为群众的利益工作 , 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 ”
2013年1月18日 , 郑哲敏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 据《人民日报》报道 , 郑哲敏获奖后说:“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 我这么大年纪了 , 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 ”
郑哲敏说: “科研人员不会发财的 , 只要给他一个体面的生活 , 他们一定会好好干 。 不要刺激他们 , 用各种名利吊他们的胃口 。 而现在很多科学家天天算的就是工资多少绩效多少 , 每天操这个心 , 像无头苍蝇一样 , 这就不可能想大事、想长远的事 , 也必然影响他们的科研生活和做科研的决心 。 ”
郑哲敏说 , 科研是件必须实实在在 , 马虎不得的事 。 他曾对学生说: “急于求成 , 沉不下心坐冷板凳的人 , 最多只能做出中等的成绩 , 很难有重大影响 。 ”
2016年 , 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召开的“科学家小行星命名仪式”举行 ,其中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郑哲敏星 。
郑哲敏说:“我是学力学的 , 对这份荣誉有特殊的亲切感 , 因为正是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探索 , 建立了力学运动的普适规律和万有引力理论 , 并创造了微积分学 , 从而开创了精确科学的时代 。 至今 , 宇宙运动的研究仍充满着惊奇和巨大的机遇 , 预示着重大的科学发现 。 我对这份荣誉倍感珍惜 , 将怀着敬意呵护这份荣誉 。 ”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部官网 科学网等
欢迎关注“政事儿”
了解新鲜时政资讯
推荐阅读
- 探测|国内电力气象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上海
- 新药|朱兆云院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
- 老人|“为你们贴心的服务点赞!”96岁院士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 月球|院士曾称2030年登月有望!航天局确认研发新一代载人火箭、重型火箭
- 国之|瞭望 | 为国之重器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 模式|樊建平院士:中国要有自己科技自立自强的模式,而不是紧跟西方
- 风险|中科院院士王建宇:商业航天很火但风险也比较大
- 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空间互联网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切入点
- 中国|信心满满!院士专家看好光明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 团队|深圳研究团队发明可快速修复活体材料,院士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