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5G商用两周年:助力AI应用结出硕果

通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万事万物的发展 。 而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 , 无线通讯正迎来爆发的拐点 , 那些看不见的电波传送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革新创意 , 突破传统产业边界的同时 , 助力数字化赋能转型以及民众数字化生活的到来 。
在这之中 , 两年前5G牌照的正式方法就成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 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行到5G领先 , 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通讯人让无线通讯技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融入百业的同时 , 为我们刻画出了一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生活的宏伟画卷 。
短短两年时间 , 5G创造的社会价值、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 , 不负众望的硕果成现在我们眼前 。 根据工信部数据 , 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商用移动网络 。 目前 , 全国四大运营商已经建设5G基站超81.9万个、占全球总量约70%;同时 , 5G手机终端用户连接数达3.1亿 , 占全球比例超过80% , 可以说 ,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仍在缓步推广5G、建设5G的当下 , 我国已经率先基本实现了5G的普及 。
同时 , 5G也凸显了惊人的经济价值 。 大规模的基建成为了疫情下的一剂强心剂 , 预计至2025年 , 5G将至少带动1.2万亿元的网络建设投资 , 直接拉动8万亿相关的信息消费 , 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元 。
在全行业的共同促进下 , 我国5G的蓄势腾飞 , 已不容改变 。 而伴随着5G技术的应用落地 , 更多应用场景、行业创新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 与5G齐飞 , AI产业也正蓬勃发展 。
AI运算 , 5G为其插上翅膀
AI运算与通讯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 , 一直以来 , 两者都在各自的轨道发展 , 各自经历诞生、爆发、沉积 , 虽偶尔交融却没有真正的关联在一起 。
【通讯|5G商用两周年:助力AI应用结出硕果】1956年 , 达特茅斯会议上 , 约翰麦卡锡受提出了AI概念 , 而在这场会以的半个世纪前 , 意大利人伽利尔摩马可尼就实现了人类的首次无线通讯 。 60余年后的今天 , 神经网络计算单元、大数据算法引领的AI浪潮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 , 而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 也已经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 , AI与5G出现了交汇的奇迹 , 双方也为行业赋予了全新的可能 。
当前站在5G领域来观察AI , 会发现其拥有为5G赋能的可能 。 早在2017年 , Tractica/Ovum就发布了全球调研报告 , 其中指出到2025年 , 全球电信业对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投资预计将达367亿美元 。 而在通讯领域的AI年收入额将以48.8%的年复合增长率 , 从现在的3.157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113亿美元左右 。
实际来对比两者的体量 , 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5G所带来的的收益如果是1.3万亿美元 , 那么AI领域的收入只有113亿美元 , 差距在100倍以上 。 这意味着 , AI就像是一颗孵化的种子 , 将它投入5G , 就可以为5G行业带来惊人的收益 。 显然 , 对于运营商、行业以及平台方而言 , 引入AI , 或许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增长 。
5G+AI已应用于工业领域
在5G商用的两年间 , AI技术就被官方应用在基础建设中 。 举个例子 , 5G核心网一般以切片的形式呈现 , 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切片对于普通网络而言是沉重的负荷 。 依靠传统人工运营维护显然无法满足如此体量的工作 , 因此 , AI技术在其中就帮助运营商实现了自动化运营体系 ,, 对网络行为进行精准预测、对故障进行自动修复 , 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切片分钟级 , 也能实现对网络运营的监控 。
反之 , 5G的诞生同样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 这也是5G的网络优势所决定的 。 相较于过去的无线网络 , 5G在网络带宽、用户吞吐量、端到端时延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 也正因为这些优势 , 让5G网络实现了过去LTE无法实现的功用 。
比如当前热门的智慧医疗领域 , 基于AI识别技术的远程数据监控、远程诊疗的业务对于场景时延、图像精度的要求极高 , LTE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 而5G网络则可以很好的完成业务对于网络的承载 。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 。 在同一路段 , 基于传感器的微小处理单元可以实时为数据中心提供行驶的信息 , 而AI计算可以将信息处理后反馈至自动驾驶终端 , 这一模式需要在5G网络下实现 , 只有它才能满足小范围内高连接密度的需求 。
5G也适用于mMTC场景的智能业务 , 诸如工业自动化 , 它对时延的要求和自动驾驶不相上下 , 需要精确地控制一些工业设备来完成各个零件的组合和装配 。
在5G网络的春风下 , 以AI驱动的智能化业务都有了更好的发展 , 两者现如今呈现出了一种相互紧密连接、共同促进的状态 。
AI与5G , 民用领域同样发展迅猛
高带宽与低延迟的5G与AI相辅相成 , 两者不仅给予商用市场新的机会 , 也在民用领域发光发热 , 在5G新基建成型后 , 赋能AI技术和传统设备 , 提前为现代化数字生活 , 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
今年秋天刚刚发布的第五代iPad Pro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 作为首款支持全频段5G网络的iPad Pro设备 , 它在兼具强大性能的同时 , 以5G网络为基础 , 驱动了一大批过去只在实验室或是专业领域泛用的AI智能化实例 , 加速落实到普通用户的身边 。
在iPad Pro中 , AI与5G的结合是方方面面的 , 视频通话可能是用户首个可以感知的功能创新 。
几乎每一个苹果用户都乐于使用FaceTime视频通话功能 , 它能够在手机、平板以及电脑等多种设备间使用 。 而iPad Pro首次提供了一颗1200万像素122度视角的超广角FaceTime高清摄像头 , 它提供了创新的人像居中功能 。 这一功能很好理解 , 将iPad Pro摆放在桌面时 , 你可以在摄像头捕捉的范围内来回走动 , 此时画面的镜头会时刻跟随着你 , 谁都无法抢占你的C位 。
AI运算功不可没 。 基于前置摄像头所提供的精准人类信息 , 新一代iPad Pro中强大的M1芯片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所采集的超广角画面进行处理 , 在你移动的过程中 , 令视频通话的画面好似由专业的摄影师运镜拍摄 。
5G时代又被称之为视频时代 , 更快的网络速率让普通人的网络视频分享变得更容易 , 也驱动着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拓展 。 视频拍摄、视频直播的火热令更多用户加入到了创作的行列 , 而基于AI技术的人像居中功能就像是科技企业寄给普通用户的一封情书 , 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实现过去专业摄影师才能实现的运镜能力 。
在这一实例中 , 5G又成了密不可分的强大助力 。 实时高速的网络带宽和极低的网络时延 , 确保了FHD甚至更高品质的视频画面可以实时进行传播 , 令更多本地AI算力可以与互联网相结合 , 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 事实上 , iPad Pro的人像居中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FaceTime功能 , 目前第三方应用诸如钉钉已经接入了这一功能 , 开发者完全可以将它运用于直播、视频会议甚至个人Vlog的拍摄中来 。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 , 5G网络提供更高带宽和更低延迟的能力为AI应用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 。 iPhone和iPad用户常用的Siri就是其中之一 。 当用户唤醒Siri提问时 , 本地的M1处理器会即时地处理用户声音信息 , 配合降噪麦克风 , 准确剥离背景噪音 , 理解用户询问的本意 , 而随后 , 这些提问会提交至云端获取结果 , 因此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延迟 。 在问一些随意的问题时 , 这种短暂的延迟可能是没有问题的 。 但在更紧急的情况下 , 这几秒钟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 需要在几毫秒内做出回应 , 结合5G后 , iPad Pro在户外环境使用Siri的体验得到了增强 , 这自然也是AI与5G相互催化的结果 。
AI与5G的结合 , 同样加速了AR技术在日常使用中的落地 , iPhone 12 Pro系列机型首次让我们看到了三者的应用实例 , 而在屏幕更大、性能更强的第五代iPad Pro中 , 这样的应用似乎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
第五代iPad Pro搭载了激光雷达扫描仪(LiDAR) , 这已经是苹果第三次在产品端提供这一硬件 , 它可以帮助iPad Pro快速探测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信息 。 举个实际使用的例子 , iPad Pro开启《测距仪》应用后 , 无需频繁地移动设备来测绘物体的体积和长度 , 只要点击进入界面 , 很快地就可以实现距离、长度、体积的测量 。 而这就是这颗激光雷达扫描仪结合AI算法所发挥的实力 。
显然 , 有了这样一套能够感应深度和距离信息的硬件后 , 性能更强的iPad Pro能够做到的可不仅仅只是测绘距离 。 事实上 , 依靠APP Store中海量的AR实景应用 , 你可以在许多专业领域发挥你的创意 。
举个例子 , 在APP Store中有一个名叫《3D Scanner APP》的应用 , 它的使用方法类似于《测距仪》 , 开启APP后iPad Pro可以快速地对所拍摄的物体进行扫描 , 最终结果可以生成一个精准的3D建模 。 比如一个橱柜、一张餐桌 。 在获取到建模后 , 用户就可以通过AR的形式将它们在取景框中摆放出来 , 这意味着无需再依靠设计师或是专业团队 , 你自己就可以轻松地对房间的布置进行自主的设计 。
以上只是《3D Scanner APP》的一个小小的应用案例 。 不同的用户完全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在iPad Pro最大12.9英寸宽大的显示屏中 , AR有了更直观的展现 , 而5G则提供了更高的实时性 , 方便用户时刻分享建模 , 并在没有无线网络的场景中 , 使用AR的功能 。
实际上在商用领域 , 激光雷达、无线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结合的案例比比皆是 。 比如在海外就有借助装配有激光雷达扫描仪的无人机 , 实现灾后应急管理、道路规划以及量化损坏情况的方案 。 而现有顶尖的无人驾驶测试 , 几乎都仰赖于三者的结合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这样的应用实例未来会在民用领域迎来爆发 。 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就可以通过iPad Pro以及iPhone来获取准确的人体三维数据 , 实现更加完美的试衣、试妆;也可以使用它获取的照片和视频信息 , 快速实现 3D 建模 , 让游戏、动画的制作更加简单 。
累累硕果只是征程起点 , 5G未来可期
据统计 , 我国5G终端连接数达2.8亿 , 占全球80%以上 。 5G套餐用户超过3.5亿户 , 单位流量价格不断下降 。 同时 , 5G正快速融入千行百业、呈现千姿百态 , 5G应用创新案例已接近一万个 。 在多个行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 开始融入工业、能源、医疗、交通、媒体、教育等各行各业 。
国家高度重视5G建设与未来发展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 , 丰富应用场景” 。 面向未来发展 , 具体到推进5G应用方面 , iPad Pro这样针对普通用户的5G实用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 它们势必将会加速数字化应用落地 , 将更具创新的体验 , 带给或普通、或专业的用户们 。
5G两周年 , 累累硕果只是征程起点 , 在5G产业逐步扩大的过程中 , 它最终必将赋能百业 , 惠及千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