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一词的代价 , 其实就是“不假思索” 据报道 ,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开始担心互联网表达的“统治力”过强 , 导致人们逐渐“失语” , 不会说话了 。 比如在豆瓣上就有人开设了“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 。 无远弗届的互联网 , 对公共表达带来的是一种强势影响 。 一种新奇的互联网表达 , 迅速就会铺天盖地袭来 , 比如最近的yyds(永远的神) , 原本可能属于一种暗语 , 几乎一夜之间席卷互联网 。 互联网语言之所以出现 , 本质是因为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 常见的网络梗会生成一个语境 , 人们只要使用这个语言 , 就会自动进入这个语境 , 不言自明地接入同频率的对话模式 , 人们可以快速领会潜在含义 , 进而“确认眼神”:对 , 我们就是一路人 。 【yyds|“网梗”吃掉了我们的语言?】而网络语言也会有副作用 , 比如超强的裹挟力 , 并造成表达的高度模式化 , 语言世界也可能会变得有点单调 。 这点人们是有共识的 , 2019年 ,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 都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 今天所出现的“失语焦虑”、语言高度模式化 , 或许也正指向一个更冷峻的现实:频繁使用网络梗 , 也在使我们的思维变得单一与极化 。 当一切都被“yyds”的时候 , 也就意味着存在高度拔高的风险 , 一个人或事物可能被抬到了不属于它的位置;当动辄就是“凉凉”的时候 , 可能也会造成认知错位 , 抹杀了一切改进的可能;脱口而出“绝绝子”“奥利给”的时候 , 或许也意味着无暇感受深沉意蕴 , 只剩下短暂的神经刺激…… 众口一词的代价 , 其实就是“不假思索”——人们不再有耐心分辨真实世界的细微差别与具体情况 , 而满足于爽快、粗糙的文字宣泄 。 而这 , 可能才是互联网“失语”的真命题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