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结构|敦煌鸣沙山哑沙复鸣的背后( 二 )


鸣沙群分布还受环境因素影响
风蚀、水蚀或化学溶蚀都可能使沙子表面形成多孔结构 , 表面有多孔结构的沙子并不罕见 , 但是为什么鸣沙现象如此罕见呢?实际上 , 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鸣沙发声 。
屈建军解释道 , 沙漠地区气候干燥 , 巴丹吉林沙漠、敦煌鸣沙山等地的沙丘体量高大 , 沙子在风的反复淘洗下能够保持洁净 , 其表面的多孔结构不被破坏 , 因此能够发声 。
“敦煌鸣沙山呈金字塔形沙丘 , 这是在西北风、东北风和西南风的常年作用下形成的 , 风力作用使得鸣沙山沙面很干净 。 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么大却没有鸣沙 , 这是因为粉尘在塔里木盆地扩散不出去 , 沙子中粉尘含量高 , 多孔结构被破坏 , 所以没有形成鸣沙现象 。 ”屈建军说 。
鸣沙山区域内有多处鸣沙点分布
鸣沙山东起莫高窟 , 西至党河口 , 东西连绵约40公里 , 南北宽约20公里 。 这片区域内是否还有别的沙丘能发声?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屈建军心头 。
经过多年野外观察 , 屈建军发现了发声沙丘的一些共同特点:沙子粒度相对均一;沙丘高大陡峭;沙丘坡度在28度到32度之间 , 也就是沙坡的休止角 。 “2011年以来 , 我陆续滑了鸣沙山西麓的几个沙丘 , 这些沙丘都能发声 。 今年7月 , 我在鸣沙山东麓滑沙 , 又发现了能够发声的沙丘 。 于是我推断 , 鸣沙山是一个整体的鸣沙群 , 有多处鸣沙点分布 。 ”屈建军说 。
屈建军建议对敦煌鸣沙群做全面考察 , 摸清发声沙丘的具体数量并对其精准定位 , 以此为依据对鸣沙资源进行科学保护 。 通过对旅游区内的鸣沙资源统一规划 , 多辟几处滑沙场所 , 确定“轮滑”和周期性封育的旅游方式 , 给鸣沙自然恢复的时间 , 实现“经宿风吹 , 辄复如旧” 。
(采访人员 王冰雅 宋喜群 通讯员 杜笑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