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所讨论的内容 , 恰恰就是将天文学史上这些在今天看来毫无疑问属于“无成”的探索过程挖掘了出来 , 重现了出来 。 并在此基础上 , 深入分析了这些“无成”之事背后的科学脉络和历史背景 。 通过天文学史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 , 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科学发展过程中 , “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之间的边界 , 从来都是开放的 。 或者可以说 , “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之间根本不存在截然分明的边界 。 所以我们进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科学幻想不仅可以 , 而且应该被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 。 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20卷第2期)上联名发表了题为《科学与幻想: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的论文 , 集中阐释了这一结论及其意义 。 后来我们的论文集干脆取名《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
文章图片
《新科学史:科幻研究》
书中的内容 , 又具有十分强烈的“示例”作用 。 它们表明:一方面 , 将科幻纳入科学史的研究范畴 , 就为科学史研究找到了一块新天地 , 科学史研究将可以开拓出一片新疆域;另一方面 , 将科学史研究中的史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引入科幻研究 , 又给科幻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学术面貌 。
最后 , 关于书名《地外文明探索:从科学走向幻想》 , 还需要稍加讨论 。 通常对于各种事物 , 人们比较习惯“从幻想走向科学” , 为何在我们眼中 , 在地外文明探索这件事上 , 竟出现了“逆向”的情形呢?这就要从天文学的发展来考察了 。
毫无疑问 , 在地外文明探索这件事上 , “从幻想走向科学”的路程 , 人类当然也已经走过一段了 。 举例来说 , 今天我们探索地外文明 , 至少已经有了一些科学工具 , 比如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 , 甚至可以包括月球车和火星探测器 , 而在几百年前 , 人类谈论地外文明 , 比如开普勒的作品《月亮之梦》 , 那就纯粹出于思辨和想象了 。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 , 这当然属于“从幻想走向科学” 。
但是 , 一方面 , 这些早期的思辨和想象 , 曾经被人们当作“科学探索”而非常认真地从事着 。 另一方面 , 也是更重要的 , 恰恰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 显著压缩了幻想的空间 , 无情地破灭了许多人们对地外文明的思辨性探索 。
例如 , 人们曾经非常真诚地相信过、非常认真地思考过关于月球上的高等生命;但是随着观测手段的发展 , 人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液态水 ,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类似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生存在月球上 。 又如 , 人们曾经以比讨论月球高等智慧生物更大得多的热情讨论过火星文明 , 关于“火星运河”的观测成果曾经轰动一时 , 关于火星文明的书籍曾经在欧洲和美洲成为洛阳纸贵的畅销书;但是到了今天 , 已有多个探测器到达火星或其附近 , 我们知道火星上几乎没有大气(大气浓度只有地球的约0.8%) , 迄今也没有发现液态水存在的确切证据 , 当然更没有运河 , 所以眼下的火星上同样不可能有类似人类的高等生物生存 。 再如 , 人们曾经一本正经地讨论过“太阳上的居民”;后来借助于光谱分析 , 我们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左右 , 人类目前能够想象的任何生物 , 都不可能在那样的高温下生存 , 于是关于“太阳居民”的讨论戛然而止……
推荐阅读
- 人群|2019年秋季前 新冠病毒已分别在亚洲和欧洲缓慢传播
- 光网|2021,来“盘” | “数”说2021
- 都向|苹果或于2022年秋季发布无SIM卡槽的iPhone新机
- Apple|苹果或于2022年秋季发布无SIM卡槽的iPhone新机
- 上海|春秋航空推出首支说唱单曲《想飞就飞》
- 颜色|联想陈劲:moto edge X30 秋桐影、琼台雪命名来自《古文观止》
- 保障|2021,来“盘” | 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
- 纳税人|对话穆蕴秋、江晓原:科学靠好奇心推动,它的边界在哪里?——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三)
- 网友|春秋航空“新装”亮相,飞机涂装背后竟有大学问
- 宇宙|近观月壤 激荡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