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重要证据!最新科学发现再次支持新冠病毒自然起源

“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一说 , 再次迎来新的科学证据 。
9月1日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文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他所在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 , 新冠病毒在疫情暴发前积累的基因组突变特征 , 与野生蝙蝠尤其是菊头蝠的细胞环境高度相符 , 这为新冠病毒的自然起源提供了公开透明和实证性的数据支持 。 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创新》 。
新冠病毒是否起源于自然界 , 是国际上的一个争议热点 。 目前 , 科学家尚未从野生动物中成功分离得到与新冠病毒足够相似的病毒 , 因此 , 实验室起源的可能性被反复提及 。 钱文峰团队这一最新研究 , 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突变特征的分析 , 在缺少野生动物近源病毒的情况下 , 推断其进化历史 , 为该病毒源于自然界这一推断提供重要证据 。

细胞|重要证据!最新科学发现再次支持新冠病毒自然起源
文章图片

研究团队推断新冠病毒进化历史截图
目前 , 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最为相似的冠状病毒 , 是从菊头蝠中分离得到的RaTG13——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6% , 其与新冠病毒的进化分歧大约发生在50年前 。 进化分析显示 , 直到疫情暴发前 , 新冠病毒已积累了500多个突变 。
“正因为不知道这500多个突变是如何产生的 , 该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的可能性才会在近几个月被《科学》和《自然》等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反复提及 , 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争议 。 ”钱文峰说 。
新冠病毒是自然进化还是人为改造的?这500多个突变中是否留下了其起源的蛛丝马迹?这是钱文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他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个人生活的地区 , 会给他贴上这个地区的语言标签——方言 。 一般情况下 , 人们可以根据这个人的口音和用词习惯 , 来推断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 “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回答 , 是否病毒所经历的宿主细胞环境 , 也会在病毒的基因组上留下痕迹?”钱文峰说 。
研究团队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新冠病毒溯源策略——通过鉴定新冠病毒500多个突变的频谱特征 , 来推测新冠病毒的历史宿主 。
据钱文峰介绍 , 研究人员首先确认了这一策略运用所需要满足的三个前提假设:一是细胞环境在不同宿主之间存在差异 , 会在其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上产生宿主特异性的突变;二是病毒基因组的新生突变主要是由宿主细胞环境造成的;三是病毒在进化中积累的突变特征主要是由新生突变决定的 。
作为一种RNA病毒 , 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由4种碱基A、U、C、G构成 , 每种碱基可以突变成其它3种碱基 , 共有12种突变类型 。 研究团队发现 , 绿猴肾细胞系中培养的病毒 , 会在细胞环境中脱氨酶和活性氧的影响下 , 产生较多的C>U和G>U突变 。 研究团队将这12种突变类型的相对比例称为突变特征 , 用来反映病毒所处的细胞环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