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西北一直干旱少雨?听听史前动物怎么“说”
干旱少雨 , 荒凉壮美的戈壁、沙漠 , 这是许多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印象 。 但这里一直是这样吗?把时间倒退回数千万年前 , 这里也曾水草丰茂、森林密布 , 巨犀、铲齿象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先后在这里栖息繁衍 。
西北地区为何会变为今天的模样?在数千万年的时间纬度中 , 这种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
在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 专家从史前动物的化石遗迹中找到了答案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主要从事晚新生代哺乳动物、陆相地层和环境演变研究 , 他经常往返于甘肃省临夏州与北京之间 。 临夏地区因为特殊的盆地地形 , 保存了大量完整的远古哺乳动物化石 。 如今 ,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已超过3万件 。
这些数量庞大的化石标本是解开西北气候变迁“密码”的重要线索 。
邓涛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 , 临夏盆地不同年代地质沉积层中的化石 , 先后指向了存在于本地区的4个不同的动物群 , 按照时间顺序 , 分别是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 。 每个动物群又对应着不同的自然环境 。 “适者生存 , 每个时期的主导动物群都能适应当时的环境 。 ”邓涛说 。
由此 , 我们可以“解密”以临夏地区为代表的中国西北 , 乃至中亚内陆地区 , 在过去数千万年中 , 气候环境发生了怎样兴衰往复的变迁 。
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 左侧一个史前动物的巨大复原塑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 它有长长的脖颈 , 站立时肩高可达5米 。 这就是巨犀 , 生活在距今4200万年至2100万年前 , 是一种体型高大的哺乳动物 , 以取食树冠顶部的树叶为生 。 “巨犀在茂密的森林里没法行动 , 可以推测 , 当时西北是以疏林为主的自然环境 。 ”邓涛认为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 甚至有点炎热 。
【脚趾|西北一直干旱少雨?听听史前动物怎么“说”】和政地区出土了大量铲齿象骨骼化石 , 博物馆拥有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的铲齿象头骨 , 甚至还复原了一具铲齿象的骨架 。 专家介绍 , 铲齿象是继巨犀后在临夏地区发现的第二个大型动物群 , 它们生活的时代是全球暖期 , 温度比现在的平均温度至少高4摄氏度至5摄氏度 。 铲齿象以铲食水草为生 , 说明当时中国北方遍布湖泊、河流与茂密的森林 。
而随着青藏高原隆升 , 全球暖期结束 , 铲齿象动物群迅速被三趾马动物群替代 。 在博物馆内 , 采访人员看到一具三趾马复原骨架 。 与现代马不同 , 它的每条腿上有3个脚趾 , 擅长在开阔地带奔跑 。 据介绍 , 当时西北地区森林退化、草原兴起 , 特别适合三趾马种群生存 。 “那时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东非大草原 , 干旱而炎热 。 ”邓涛说 。
推荐阅读
- 人物|李在镕出狱后首次受文在寅接见:三星一直在准备开发6G通信技术
- 甘肃|甘肃建成西北首个自动驾驶城市综合测试区
- 视点·观察|你的“电动爹” 一直在偷偷进步
- IT|马达加斯加一直升机坠毁 一当地官员落海后游泳12小时上岸得救
- 雷军|改变世界的想法,一直存在
- 宁夏|西北首座智慧变电站正式获批
- 技术|氢燃料电池成本将快速下降?中科院院士:突破口在长城以北和西北地区
- 手机|一直被嫌弃,从未被淘汰,这就是顽强的手写笔
- 国家|西北大学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项目
- 陕西省|西北第一家“双中心一平台”落地这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