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物理学的现象学( 二 )

其后 , 关于相变的重整化群理论的成功以及普适性和破缺对称性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展现了演生论思路的威力 。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卡达诺夫 (Leo Kadanoff) 对这一发展有一个评论[3]:物理学的实践已经由求解问题改变为寻求问题之间的关系 。
 
现象运作的模式与现象背后的原因
 
然而 , 如果仔细考察物理学的历史 , 我们可以发现演生论的思路实质上是现象学的思路 。 这种现象学的思路并不是新生的思路 , 而是早已存在于物理学的血脉之中的思路 , 可以说是自诞生之日起物理学就具有的最典型的研究思路 , 也是广泛存在于物理学众多分支和历史中的思路 。 对比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的贡献 ,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发现可以说是发现 “现象运作的模式” ,而牛顿建立力学的综合体系以及发现万有引力可以说是发现 “现象背后的原因” , 而这两者是现象学思路的两个方面 。 演生论所讨论的研究思路实际上就是发现 “现象运作的模式” 的思路 , 是现象学思路的一个方面 。
牛顿的综合力学体系和引力的平方反比律把从天上到地上的许多运动现象都归结为少数几条原理 。 特别是质量概念的引入使人们可以对比不同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不同运动 , 使它们被联系在一起 , 并且被归结于相同的运动学原理 。 在这个意义上 , 牛顿的综合确实是找到了 “事物背后的原因” 。 世人把牛顿力学当作科学的典范 , 正是因为牛顿力学成功展现了这样一种把许多现象归结于少数原理的可能 。 牛顿的综合可以说成是通过原因建立起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联 , 即
现象 ?? 现象背后的原因 ?? 现象
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也可以说牛顿的力学体系是还原论的一个最初成功典范 。
与牛顿形成对比的是 , 伽利略和开普勒的主要贡献是在现象的层面揭示现象的运作模式 。 他们做的是通过现象与现象的关联揭示现象运作的模式 , 又通过现象运作的模式建立更多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联 。 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很明显是行星运行的模式 , 开普勒只是从观测数据中揭示了这个模式 。 当然揭示这个模式需要很多的思考和想象 , 但是这些规律并不是行星运动的“背后的原因” 。 开普勒确实想要把行星轨道归因于他的几何模型 , 但是没有获得成功[4] 。
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一书第一天的对话中 , 伽利略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水银、水和空气等不同媒质中的运动重建起对运动的直觉 , 再得出结论任何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都是一样的 。 伽利略注意到具有不同比重的物体在不同媒质中表现出不同的运动 , 他借萨尔维亚蒂之口总结相关的实验和观察并做出了猜想[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