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何批量诞生( 三 )


创新 , 是企业的生命线 , 对专精特新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 长江学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乔利杰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教授、博导李伟华……在“金陵特涂”研发中心有一张专家榜 , 记录了企业近年来引进或合作的高端人才 。
“创新应是全方位的 。 不仅要创新生产技术 , 还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 为此 , 我们尝试成立研究所 , 实行市场化运作 , 成为吸附人才的‘磁石’ 。 ”公司总经理卞直兵说 。 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 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教授成立院士工作站……企业每年都有4、5个新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
细看江苏入选企业榜单 , 不难发现 , 不少企业正是凭借关键技术成为行业“常青树” 。 万新光学眼镜默默耕耘48年 , 将一枚小小眼镜片做到极致 。 公司负责人介绍 , 为补上材料方面的短板 , 企业重金聘请工程师持续研发近10年 , 在树脂镜片领域、光固涂层工艺研发、光致变色材料研发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 目前 , 公司产品销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 , 即便去年受疫情影响 , 年销售额仍取得两位数增长 , 达11.2亿元 。
布局 , 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 , 从产业集聚看 , 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 , 属于装备制造业和以医药、电子为代表的消费型新兴产业的占比达65.7% 。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 , 如何筑起更多“地标性”产业集群十分关键 。 8月21日 , 在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主办的“产业链供应链专项行动:如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题论坛上 , 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介绍 , 江苏省培育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1374家 , 通过省重点产业集群 , 特别是产业链为主体进行分类认定 , 市、县层面也认定了很多的专精特新企业 , 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梯度培养的有序格局 。
江苏历来重视产业链强链补链工作 。 2018年 , 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意见》 , 随后出台了“百企领航”三年行动计划和“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 这两个计划主要瞄准的就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产业链的链主企业 。 去年 , 江苏又提出了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 , 提出要打造“531”产业链 , “十四五”期间全省围绕50个重点产业链 , 聚焦培育30个优势产业链 , 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产业链 。
江苏多地正围绕产业链精心布局关键零配件企业 , 以增强产业链安全性 。 近年来 ,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产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地标产业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获悉 , 行业“小巨人”形成的坚实技术基石 , 使无锡初步形成从原材料、关键部件、整机、系统集成、整机试验到维修的相对完整产业链 。 在常州 , 2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200多个行业领跑者和隐形冠军 , 无论是产业门类齐全度还是垂直整合能力都是首屈一指 。 其中 , 每4台国产机器人中 , 就有1台常州造;石墨烯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太阳能电池组件占全国的1/5 , 全球每2部手机中 , 就有1部使用瑞声的声讯系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