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一群博士告诉你怎么防雷劈( 二 )


最后的控制模块就是基于预测结果进行的 。 动态防雷项目研究的一开始 , 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 ,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几位创新者的加入 , 慢慢迈入了应用阶段 , 并着重进行对于“控制”模块的研究 。 方案首先在电网领域应用 , 即进行雷电预测之后 , 通过电网调度规避该区域风险 , 但如何在其他领域进行应用 , 依然是横亘在研究之路上的“大山” 。
“每个领域的特点都不同 , 有的能通过转移调度规避风险 , 有的不可以 。 ”张吉祥介绍 , 目前 , 动态防雷方案还不能实现全领域应用控制 , 但针对部分领域已经稍有成果 。
在户外作业领域 , 动态防雷通过与无人机引雷相结合 , 可以有效解决海上钻井平台的雷电防护问题 。 在交通领域 , 通过雷电预测可以辅助车辆智慧调度 , 有效消除雷电天气的影响 , 将易燃易爆车辆的累计风险降低90%以上 。
动态防雷几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 没有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 。 “要说失败啊 , 那可太多了 , 数不清的 。 ”数据不通、服务器宕机、线路断连……童充和四位创新者对于这些问题早已经习以为常 , 一个线路接口调试上百次也是“家常便饭” 。
在过去的两年里 , 为了采集数据 , 监测雷电情况 , “听雷”是成员的必修课 , 他们甚至将远程监测系统装在了家里 , “一听到打雷 , 就赶紧去看数据 。 ”范亚杰表示每一次的雷电数据都十分珍贵 , 团队成员成了人体“雷报器” , 几乎就是“听雷而动” 。
“我希望我们的团队可以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大圆圈上的一个小突起 。 ”徐洋表示 , “虽然从一个圆的整体来看 , 一个小突起没有什么变化 , 但正因为无数小小的突起 , 才有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
下一步 , 团队将参与国际防雷合作项目“雷震子”计划 , 在区域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雷击落点的精准预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