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瞭望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发展柔性电子技术有望开道超车( 三 )


《瞭望》:为什么说柔性电子是一种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
黄维:颠覆性科技创新主要有三种形式 。 第一 , 在基础研究取得创新突破基础上带来的重大技术变革;第二 , 长期技术积累与跨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 导致量变到质变 , 最终发生颠覆性跨越提升;第三 , 在现有科技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 。
目前 , 在技术驱动产业进步方面 , 国内已初步形成供给转变下的前沿突破、供需驱动下的快速迭代、需求牵引下的融合创新三种发展路径 。 但是 , 不同技术创新模式面临诸多问题 , 关键战略性技术“卡脖子”现象仍然存在 。 因此 , 要从整体视角、关键机制和激励导向、人才评价考核等方面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 注重功能性创新政策普惠性和竞争性 。
新产业的基础是新技术思维 , 努力发展根部技术成为必然选择 。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延伸或者修修补补 , 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
我国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 “卡脖子”很多卡在基础学科上 。 发展好公共技术基础 , 才可以发展好具有超高产业附加值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当前 , 我们要厚植根部技术 , 解决关键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 , 加快推进“柔性电子+”未来产业的发展步伐 。
《瞭望》:我国在科学前沿应如何布局、发力?
黄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 , 应牢牢把握未来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机遇 , 加快“FAMISHED”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步伐 。 “FAMISHED”是指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八大领域 , 包括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泛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能源科学(Energy Science)和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等 。 我国应在上述科学技术前沿的八大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 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 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 , 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 谋求生产力质的飞跃 。
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对我国原始创新之路极其重要 。 面向最有可能孕育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八大科技前沿领域 , 我们建议着力发展MILPA学科 , 即作为科学技术基础工具的数学科学、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以物质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与自然科学互补共进的艺术科学 。
发展MILPA学科 , 还要关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的知识生产情境 。 尽力打破学科的内外部界限 , 尝试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合作、融合 , 推进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 , 促进具有异质性与融合性的知识生产 , 不断增强知识生产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