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活6个月如何保障
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将创纪录的首次在轨驻留长达六个月时间 , 而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 , 未来 , 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14日向媒体表示 , 神舟十三号乘组将在轨飞行6个月 , 三名航天员身心素质无疑将经受更大的挑战 。 黄伟芬称 , 随着飞行时间的大大延长 , 特殊环境以及任务量增加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 航天员身心健康受到负面影响累积 , 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失重生理效应将更加凸显 , 出现睡眠障碍、疲劳等不适问题和应激医学问题的概率也会增高 。 航天员将长时间工作生活在狭小、密闭、隔离、振动、噪声等多种复杂、特殊因素交织的环境中 , 可能面临睡眠状态的变化、身心负荷过重等因素的影响 , 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 , 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能力减弱 。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时也表示 , 6个月的在轨驻留周期 , 对航天员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会更大 。 例如 , 在生理方面会使航天员的骨质脱钙和肌肉萎缩更厉害 。 而在心理层面 , 在轨驻留时间的延长也会对航天员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
据公开资料显示 ,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以及国际空间站的乘组都曾因长期驻留出现过心理问题 。 在1995至1998年间的“NASA-Mir”任务中 , 就曾出现几起因心理问题导致乘员之间以及乘组与任务控制人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 乃至精神病性事件 。
庞之浩称 , 目前 , 在生理层面 , 加强锻炼 , 服用特殊药物 , 补充水盐 , 加强营养和维生素的补充以及对肌肉进行电刺激等方式已普遍应用于航天员在轨身体调整 , 而贯穿于航天员训练过程始终的心理训练科目 , 能够培养航天员良好的职业个性和心理品质,为完成航天任务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 在乘组的选拔中 , 心理相容性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 在轨驻留期间 , 航天员也可用心理舒缓系统、听音乐 , 看电视等方法调解心理 , 或与地面心理医生、家人交流 。
而据黄伟芬介绍 , 针对6个月的长期飞行挑战要求 , 中国航天员系统在选拔训练、健康、工作、生活等驻留保障技术方面进行了充分地研究和准备 , 保障方案既有刚性约束 , 也有弹性范围 。 不仅进一步完善航天员在轨作息和工作制度 , 特别加大对生活、工作和健康保障力度 , 还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身心特点 , 每月对航天员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 , 适时调整航天员失重防护锻炼项目、航天员营养配餐方案以及心理支持活动等 , 确保航天员以饱满、良好的身心状态完成飞行任务 。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