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不能“闭门造车”( 二 )


打消老年人的“怵网”心理
身处数字时代 , 有些老年人已率先成为“数字移民” , 但也有一些成了“数字遗民” 。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 , 我国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约2.74亿户 , 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老年人约1.34亿户 , 这意味着有近1.4亿老年人可能并未触及移动互联网 。
即使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老年人 ,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放心使用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今年9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显示 , 老年人对网络科技的恐惧心理中 , “担心受骗”位居首位 , “担心手机支付不安全”的占56.49% , 还有43.04%的老年人担心操作不当会损坏手机 。
采访人员在走访中发现 , 许多老年人其实更愿意和“真人”打交道 。 比如 , 尽管银行工作人员多次推荐使用手机银行App , 但仍愿意去现场找工作人员帮忙办理业务;手机操作中一旦出现问题 , 更希望能一键呼叫“人工客服”帮助解决;尽管听说很多业务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 , 但还是觉得线下跑腿更安心 。
刘兴亮解释说 , 其实数字并不是万能的 , 所以除了“技术鸿沟” , 要消除老年人“不敢用”的“心理鸿沟” , 非数字化通道不可或缺 。 他认为 , 数字经济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高度 , “数字留白”则体现了社会的温度 , 弥合科技与老年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 “科技+服务”是解决适老化问题的新出路 。
据了解 , 今年3月启动的由国家反诈中心、工信部反诈中心指导 , 各地政府部门、志愿者组织、支付宝等企业共同发起的公益助老、防骗公益活动“蓝马甲行动” , 采用社区讲座、驻点服务驿站、数字生活体验点、防骗展等多种形式 , 走到老人们身边 , 主动去帮助他们解决数字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蓝马甲行动发起人、蚂蚁集团数字金融部总监陈立坦言 , “我们后来发现提供线下咨询服务 , 手把手教老年人效率反而更高 , 效果也反而更好 。 ”
适老化也需老年人说出“我能行”
与“用不溜”“不敢用”的老年人相比 , 还有一部分银发群体本身缺乏“触网”的热情 , 成了“不想用”一族 。
67岁的李女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 她虽然不和女儿住在一起 , 但是同在一个城市 , 除了去年不得不学会使用“健康码”“行程码” , 平时需要用手机操作的事情 , 都是由女儿代劳 , 她坦言 , “老了忘性大 , 眼神也不好 , 教一遍下次还是不知道怎么用 , 干脆不学了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分析 , 许多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会受到其家庭角色定位的影响 。 子女认为老年人应该是“被照顾者” , 因此并不需要主动学习互联网的使用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 , 子女可以为之代劳 。 老年夫妇间如果一方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 , 另一位则会没有学习动力 。 “其实这样反而会减缓一些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步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