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空间站可以服务于教育活动、生物学、生物技术、地球与空间科学、药物研发和物理学等领域 , 空间站获得的实验数据也有利于提出新的科学思想 , 或提出用于长期太空飞行任务和地面测试的新假设 。
◎实习采访人员 孙明源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 , 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乘组成员包括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 。 “中国神箭”又一次离弦 , 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 神舟十三号的主要使命之一 , 是让中国空间站完成人员“换班” 。
10月16日9时58分 , 三名航天员成功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 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
【航天员|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事实上 , 任何空间站在进入常规化运行后都会面对持续挑战 。 国际空间站已经和这些挑战打了二十多年交道 , 中国空间站也必然绕不过这些困难 。 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既是阶段性胜利的“礼炮” , 也是中国空间站进入长跑的“剪彩” 。
航天员进行多领域科学实验不会“手忙脚乱”
空间站的主要使命之一 , 就是在太空当中开展科学实验 。 以6月17日发射的神舟十二号为例 , 当时的飞船除了把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上中国空间站以外 , 还搭载了航天育种、空间生物实验等10余个科研项目 。 此次神舟十三号实现航天员换班之后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也将在空间站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工作 。
空间站可以服务于教育活动、生物学、生物技术、地球与空间科学、药物研发和物理学等领域 , 空间站获得的实验数据也有利于提出新的科学思想 , 或提出用于长期太空飞行任务和地面测试的新假设 。 可以预见的是 , 在中国空间站接下来的工作当中 , 会有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科研数据问世 。
面对来自众多领域、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实验 , 3名航天员会不会忙不过来?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解释说 , 目前天和一号核心舱主要进行微重力试验和空间医学与生物学研究 , 科学实验暂时还未涉及太多领域 。 此外 , 3名航天员都进行过充分的训练 , 每天的工作都有周密细致的安排 , 且都经过了应对突发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高强度训练 , 尽管工作很繁忙 , 也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
空间站运行与维护还需久久为功
空间站并不是个绝对安全的地方 , 预警是常态化运行的必要条件 。 杨宇光解读说 , 空间站在轨会遇到空间碎片以及微流星的碰撞威胁 。 对于较小的碰撞 , 空间站在结构设计上就考虑了加固措施 , 对于较大的碎片 , 主要依靠地面观测 , 精确测定其轨道 , 一旦出现碎片与空间站碰撞概率高于一定数值的情况 , 空间站会采用轨道机动的方式进行规避 。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