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打破电动汽车“充电难”:建充电桩就够了吗?( 五 )


行业专家们表示,可以根据充电场景进行划分,在不同环节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改进 。
孙广敏认为,目前消费者的充电场景可以以充电时间为标准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8小时停留,主要环境是居住地和工作地,可以以慢充桩为主;第二层是1-3小时停留,主要环境是商场等活动地点,现行的60kW快充桩就比较匹配需求;第三层则是10分钟的超级快充,主要环境类似于高速休息区、加油站 。但目前,充电设施与车型还达不到超级快充的要求 。
通过三种不同场景的充电标准,可以比较好地平衡消费者的需求、电池寿命和电网的承载能力 。目前针对第一层8小时停留的条件,很多老住宅区没有足够的电容支持汽车充电桩的建设,所以改造老旧小区的电网、推进充电桩共享,是发展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的一环;第二层的商场充电,同样要改进老旧电网、增加布局,也可提供适当的消费减免政策;第三层的超级快充,则需要桩和车核心技术的双向的突破,如大功率充电站,车辆的高压平台等 。
在商业模式上,企业可以通过为充电站提供诸如卫生间、遮阳板、休息室等更多的配套设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
张翔提到,应该由企业、政府联动,尝试推动打造一个全国统一的APP,避免信息盲区,引导消费者前往更加高效补能充电站 。
在政策与执行上,关于油车占位、充电桩损坏不及时更新维修等问题可加入更多的奖惩措施 。最近电价的改革,也可以协同充电场景,让用户体验更高质量的充电服务 。面对电网压力,在改进电网容量的同时,适当地引导消费者在非高峰时段充电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至于假期出行的充电需求,或许可以像一位消费者提到的:不要建设太多充电站,而是在重点环节配置充电车,以此服务有需求的用户 。
业内普遍认为,想要解决矛盾,运营商要针对不同场景进行提升,不断优化充电技术 。此外,政策也要出台引导小区电力系统升级扩容等激励措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使用电动汽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