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20年 , 周礼栋说 , 工作后的他经历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阶段” 。 微软硅谷研究院时期是自我修养的阶段 , 那时候他学会了如何做研究 , “不是发多少论文 , 而是推动研究的内在激情 。 ”
他曾同计算机领域特别是分布式系统领域做过开创性、奠基性工作的先驱一起工作 。 而分布式系统可以说是最近十年引领技术革命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背后的主要支撑技术 。
“博士毕业时 , 大家都希望成为一个领域的 ‘大拿’或发表论文 。 到了微软硅谷研究院 , 我有一个非常大的触动 , 硅谷研究院的一些研究员包括后来拿到图灵奖的两位 , 他们完全是凭着兴趣来做研究的 , 而不是抱着发表论文和拿奖的目的 , 获奖只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 。 ”
他认为 , 做研究是一种对“真善美”的长期追求 , 所以研究者也非常享受研究的过程 。 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 , 周礼栋也一直提醒自己 , 不要为了追求一些短期目标去牺牲研究本来的意义 。
系统研究是最基础的计算机研究领域之一 , 抽象且隐藏在各种应用的背后 。 即便同是发表论文 , 系统研究的论文发布也相对更难 , 该领域的世界顶级学术会议只有两年一次的SOSP(操作系统原理大会)、OSDI(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研讨会)等非常少量的几个 , 每年能够被大会选中的顶级论文只有二三十篇 。
但周礼栋成为少数能够打入系统研究核心圈子的华人 , 他担任过SOSP、OSDI、NSDI、EuroSys等多个国际计算机系统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 , 以第一届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的身份启动了ACM亚太地区系统研讨会(APSys) , 并在中国参与成立了首个系统研究领域学会ChinaSys 。
而领域内的顶级会议SOSP最初一直在美国举行 , 后来开始在欧洲国家轮流举办 。 2017年 , 周礼栋将SOSP带到中国 , 这是该大会举办50多年以来首次在亚太地区举行 。
周礼栋说 , 过去20多年 , 微软亚洲研究院做出了一些了不起的成果 , 但不能因此躺在功劳簿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 面对新冠疫情、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挑战 , “我们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在这些重大问题上 , 做一些创新性的探索 。 ”
“对于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样的科研机构来说 , 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固然非常重要 , 但同时 , 微软亚洲研究院到底能为整个研究环境、对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 , 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抱负 。 ”
推荐阅读
- 炼金术|元宇宙炼金术|专访三体宇宙CEO:三体有形成独立元宇宙的可能
- 炼金术|元宇宙炼金术|专访英伟达开发平台副总裁:元宇宙平台怎么建
- 国之|瞭望 | 为国之重器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 公司|专访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农业创新与投资大有可为
- 专访|WATIC大会专访vol.10|“庞然大物”背后的故事
- 王建宇|专访王建宇:元宇宙是大数据全球信息化
- 生活|2022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专访单向历、企鹅日历制作者
- 专访|硬科技要有硬担当,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
- 存储|专访美信科技胡建强:如何在信创大川中流击水
- 公司|百家名企看高质量|专访周枫:网易有道转型“先刹车,再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