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传统农业怎样告别“靠天吃饭”——安徽宿州市智慧农业发展调查( 二 )


“管道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 , 年使用成本每亩不过130元 , 还不影响耕、播、收等机械作业 。 ”吕秋石说 , 该水肥一体化系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远程控制 , 随时预约、实时操作 。 系统还和大田里的传感器装置联通 , 能实时获取土壤墒情和肥料元素情况 , 结合作物品种、生长时期综合决策 , 达到智能化的精准灌溉施肥 。
吕秋石所说的智能灌溉系统并不只是试验田里的成果 。 在砀山县园艺场1500亩的“一号梨园”里 , 这样的技术已经成为智慧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设备为梨园提供实时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控制中心能24小时监控和分析农场内梨树的生长环境 , 如天气、湿度、土壤等外部环境状态 。
“以前这么大一个梨园 , 每天光浇水施肥就要好几个人才能完成 。 ”而现在有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 动动手指点下手机就能完成任务 。 阿里云数字农业行业总监徐杰告诉采访人员 , “一号梨园”里有个“农田气象站” , 可以实时监测果园风力、风向、光照、降雨以及二氧化碳含量 , 得到的数据会传回平台 。 徐杰介绍 , 这些数据会反馈给果园的管理者 , 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帮助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一号梨园”是砀山县通过政企联手打造的创新工程之一 。 去年10月 , 砀山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 今年初 , 砀山县与阿里云达成合作 , 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化果园”建设 。 目前 , “一号梨园”已基本实现数字化生产 , 成为当地智慧农业生产的标杆项目 。
怎么卖:区块链成新农具
传统农业生产基本要“靠天吃饭” , 农产品销售更是受市场和渠道的制约 , 优质产品价格往往受市场行情影响 , “难卖”“贱卖”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民 。 在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助力下 , 农产品销售难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变 。 采访人员在砀山县采访时发现 , 这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 , 农民收入比以往有了稳定提升 。 近年来 , 网络直播等新的电商销售方式开始在农村推广和普及 , 在砀山县也涌现出一大批依靠电商带货推动农村现代产业发展的能人 。
农业和互联网这两个过去很少被联系在一起的词汇 , 如今相互碰撞出更多火花 。 数据显示 , 目前 , 砀山县电商企业数量达2000多家 , 网店和微商6万多家 , 农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超60亿元 , 15万人从事电商物流等相关产业 。 特别是在直播经济、电商营销、供应链服务和数字农业等领域 , 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逐渐成形 , 引导激发了全民触网、万众创业、蓬勃发展的新动能 。
线上农产品销售群体大量出现 , 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当地政府的扶持 , 另一方面得益于电商平台企业的下沉发力 。 2015年以来 , 砀山县抓住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 , 依托水果资源优势 , 完善发展规划 , 加快人才培训 , 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 , 构筑了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中心 , 建成了109家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点和便民网点 。 近两年 , 砀山县先后出台《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方案》《关于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 健全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创业系列扶持政策 , 对电商进农村、品牌宣传推广、人才培育及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给予奖励、补贴、贴息贷款等政策和资金扶持 。 设立500万元电商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 用于扶持初创期的农村电商企业发展 。 加强对农村电商企业和电商品牌培育奖励 , 奖励资金用于示范镇、示范村优化提升 , 包括建设运营、品牌建设推广、农村产品网销上行、电子商务培训、电商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发展规划研究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