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超车思维之下,科技创新“困”在造假中( 三 )


弯道超车 , 其实也是国内技术自主的国民情绪下对芯片、对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希冀 , 受中兴、华为事件的刺激 , 技术落后的焦虑蔓延到全体网民 , 一句自主创新的公关话术 , 轻而易举地就能掀起一次舆论高潮 。
然而 , 在芯片、汽车、操作系统、屏幕等技术差距无法短时间缩短的产业 , 弯道超车的思维或许本身就是不切实际 。
十多年前 , 方舟处理器被推上神坛 , 这一中国科研团队第一次为通用市场设计生产的通用处理器 , 原本承载了国内最有技术实力的一批人对国产芯片的厚望 。 可是方舟团队急剧扩张 , 从一个只负责CPU设计的团队 , 扩充到硬件设计、操作系统适配、关键软件移植等组成的庞大软硬件生态 , 不得不说在那个时间段 , 弯道超车过于沉重了 。
然后 , 就没有然后了 。
造假正在带来不可逆的行业伤害
2019年10月 , 水氢汽车闹剧发生后不到半年 , 根据公布的《关于2017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情况的公示》显示 , 庞青年旗下的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获专家组核定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为549辆 , 应清算补助资金1.18亿元 。 而当时 , 青年汽车集团已经25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 浙江青年乘用车集团21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
“一家搞出水变油丑闻且频频失信、漏洞百出的企业 , 为什么当初能拿到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 , 还能获得政府的产业补贴?” , 人民日报曾发问道 。 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疑问 。
不只是新能源汽车 , 半导体产业专家、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撰文表示 , 有些轻资产(甚至是无资产)的企业去地方政府落地 , 没有任何产品 , 当地就先拿了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补贴 。 而项目一烂尾 , 所有的投入都付诸流水 。
从汉芯事件过后 , 随着国内技术自主的需求越发迫切和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 , 我们可以发现 , 国内的技术创新依旧困在造假怪圈中 。 一方面 , 政府补贴给予青年汽车、武汉弘芯或华智冰这类项目或公司 , 相对地 , 踏实研究技术的反而未必能获得高额补贴 。 尤其是部分项目烂尾影响恶劣 , 促使国家层面收紧了对相关大制造类项目的指导与审批 。
另一方面 , 接连不断的行业丑闻 , 正在挫伤技术人员的热情 , 加剧行业人才流失 。 武汉弘芯项目烂尾后 , 在业内被奉为半导体产业教父级人物的蒋尚义深受其害 , 他抱着芯片梦进入弘芯 , 可一年多的时间“身心俱疲” 。
而且一个更危险的现象是 , 资本涌入芯片产业 , 新公司以高价不断挖角老公司的技术人员 , 一是导致业内人心浮躁 , 二是直接影响了老公司的业务 。 据悉 , 某人才流失严重的老公司业务部门接到订单 , 但因为工厂没有足够的工艺集成工程师 , 竟然无法开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