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3天App调取177次权限,有多少隐私被取走?( 二 )


而更为毛骨悚然——也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多数读取隐私的行为 , 都和当下正在使用的功能无关 。 比如微信和豆瓣总想获取定位 , 而使用这两个App的时候 , 几乎都用不到定位 。 微信唯一一次正当获取定位 , 是在机主打开摄像头扫描共享单车的二维码的时候 。 还比如 , 百度网盘对用户的相册十分好奇 , 明明已经早早关闭了同步照片这个选项 , 它还依旧如幽灵一般 , 徘徊在用户摆列相片的虚拟厅堂 。
为什么读取照片 , 要那么久?
对于频繁在后台读取用户照片的行为 , 腾讯回应称这是系统在相册发生内容更新时通知微信 , 提醒微信提前做准备 , “上述行为均仅在手机本地完成 , 最新版本中微信将取消对该系统能力的使用” 。 等于变相承认了会读取用户照片 。
一位美团技术工程师也进行了回应 , “在相关权限开启且 App 后台仍处于活跃状态时 , 大部分主流 App 均会被该软件检测出频繁读取用户信息 , 且监测结果高度相似 。 ”
那么 , “为了用户更好的体验” , 这些“提前准备”要做多久呢?

手机|3天App调取177次权限,有多少隐私被取走?
文章图片

数据显示 , 微信读取手机照片 , 最长一次读了7分钟 。 百度网盘则更夸张 , 最长一次扫了将近20分钟 , 其漫长程度 , 足以让人用肉眼把所有照片都看一遍 。 这很难不让人堕入可怖的想象中:在你不曾察觉的时刻 , App会偷偷打开相机(尽管持续时长为0秒) , 并仔细地审视你相册中的所有照片 , 这是最亲近的人都没有的权力 。 相较之下 , 读取定位是更快的 , 都在一分钟以内 。
事实上 , 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 , 只要用户给了App权限 , 它就很难不滥用 , 去实现利益最大化 。 然而在当下 , 要远离“微信”、“支付宝”此类便捷的App , 是几乎不可能的 , 而“只在使用相关功能的时候才打开权限 , 用完后就关掉”这个选项 , 听起来也很消耗精力 。
《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 , 其中明确收集个人信息 , 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 , 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
【手机|3天App调取177次权限,有多少隐私被取走?】那么 , App无底线获取用户隐私的时代可以就此结束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