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游戏化思维开启博物馆文创迭代

【历史感|游戏化思维开启博物馆文创迭代】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系列
“收集神仙宝贝 , 出土神仙爱情” 。 最近 , 腾讯视频与河南博物院联合推出了千古神仙爱情盲盒得到了青年群体的热捧 , 作为电视剧《千古玦尘》的周边产品 , 这款爱情盲盒借鉴“考古盲盒”的设计思路 , 把剧中主要人物使用的古帝剑、太仓枪、发簪等“微缩宝贝”藏进土中 , 买家需要把土淋上水 , 用迷你的洛阳铲探明宝贝的具体位置 , 才能从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珍贵文物” 。 去年12月以来 , 正是豫博研发的“考古盲盒”创造了博物馆文创的一个奇迹:频频一补货便宣告售罄;各类“考古盲盒开箱视频”热播;甚至于 , 打假“考古盲盒”成为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维权的热点 。 考古盲盒的备受追捧 , 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旺盛的需求 , 更展现了将“游戏化思维”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所迸发出的强劲“破圈”效果 。
自2019年开始 , 各大博物馆陆续推出“游戏+”元素的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 , 如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系列、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系列盲盒、成都博物馆彩绘“石犀”等 。 这些产品在设计中巧妙的引入“史诗意义与使命感”“所有权与拥有感” “未知性与好奇心” “进步与成就感”等游戏化思维 ,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行动—获得激励”的游戏化流程设计 , 引导用户互动 , 极大提升了用户的兴趣度和参与度 。 当读者翻开书本 , 使用着20多件附件道具在环环相扣的谜题中“亲自”侦破一件咸丰年间震惊朝野的科举大案;当人们需要亲手拿着一把小小的洛阳铲敲打着邙山的土 , 挖开手中的土疙瘩 , 看到一枚充满历史感的铜钱浮现在眼前 , 查询资料得知自己挖出来的正是电视剧《清平乐》主人公宋仁宗发行的“嘉祐通宝”;当游客坐在博物馆休息区 , 一边悠闲地吃着抹茶味的青铜面具冰激凌 , 一边将五彩斑斓的色彩涂在白色陶制的石犀牛上 , 那种兴奋感、愉悦感和满足感充溢着内心 , 历史也在那一刻变得鲜活而真实起来 。 在科举考卷、清朝地图、洛阳铲、彩绘笔的陪伴和引导之下 , 人们通过亲身参与、抽丝剥茧般的回溯着历史时空中的特定场景与瞬间 , 成为了过去与现在的穿越者 。
在社会飞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体验经济盛行的时代 , 博物馆的理念范式从“藏品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各类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了勾连博物馆历史文化和社会公众生活的桥梁 , 促进了博物馆教育、文化功能的延伸 。《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数据显示 , 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过了53% , 其中95后占比更是达到了30% , Z世代人群成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的主力军 , 他们喜欢情感代入感强的产品 , 更愿意为兴趣买单 , 注重精神消费 。 因此 , 如何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个性化、体验性、参与感、情感性的需求升级 , 通过文创产品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 而将游戏化思维理念和流程引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 , 无疑是一个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