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游戏化思维开启博物馆文创迭代( 二 )


资深游戏玩家们常说 , 一个好的游戏需要具备两点: “有趣”和“有用” , 既要有“爽点”可以用来投放注意力 , 带来底层快乐;也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 , 让玩家能够借助游戏学到些东西 , 帮助他们处理游戏之外的问题 。 博物馆作为历史凝结的空间 , 承载着前年的中华文明 , 这分厚重感与神秘感能够自然而然的激发人们对千年文脉的探索与传承欲望 , 而各类新兴技术手段和线上线下联动为“游戏化”机制实现提供了保障 。
许多网友在购买考古盲盒后纷纷发帖表示 , 最大的“爽点”是体验了考古的快乐——“手套一戴 , 是考古家的感觉了” , 用刷子小心翼翼的刷着 , 特别兴奋 , 又生怕破坏了文物 , 亲身体会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责任与不易 , 等到开出“青铜虎符” “马首”等各种迷你版珍贵文物 , 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 。 也有网友表示 , 每当开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珍贵“文物” , 一定会积极地查阅资料 , 更详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人物 , 想去亲眼看看文创设计所借鉴的珍贵文物 。
除了营造“爽点”以外 , 游戏化的文创产品能够通过快速积极反馈和及时互动 , 引发使用者的情绪反应 , 实现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传达知识 。 在立体书《贝聿铭的建筑密码》的解谜游戏中 , 游戏被分割成了环环相扣的数十个环节 , 读者接受挑战后需要找到线索、分析推理 , 并逐一破解 , 这种沉浸式阅读方式将知识点与形象化的情境相结合 , 能够让读者形成有效而深刻的联想记忆 , 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
最后 ,“情感陪伴感”是很多年轻消费者选择游戏化文博产品的重要原因 , 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星产品语音导览棒棒糖 , 在传统的棒棒糖中加入了骨传导芯片 , 游客在参观展览时一边吃着糖果 , 一边语音导览就会通过口腔共振传递到耳朵 , 这种参观方式为游客带来了极大的陪伴感和情感满足感 , 许多游客表示感觉眼前的这些展品离自己的生活更近了 。
游戏化思维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结合 , 意味着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 , 正在步入以“专业化、体验化”为核心的3.0时代 。 在博物馆文创1.0时代 , 产品限于对博物馆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制 , 形态以馆藏珍品的复制品、明信片等为主;在博物馆文创2.0时代 , 产品主要以“博物馆IP”为核心 , 秉承把“文物带回家”的理念 , 通过与线上线下各种跨界合作 , 研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产品 , 包括胶带纸、冰箱贴、美妆等;而在博物馆文创3.0时代 , 文创产品已经超越自身的商品属性 , 成为消费者获得历史文化知识、体验考古文博工作的平台和载体 。
当然 , 我们也需要看到 , 目前 , 游戏化思维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运用仍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 正如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担忧的那样 , 片面的、盲目的游戏化 , 一味的有趣和新奇 , 或将造成文创产品的庸俗化、娱乐化倾向 , 而失去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坚守 。 因此 , 在未来游戏化+博物馆的产品设计中 , 找寻到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和吸引大众注意力之间的平衡点显得格外必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