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神奇”+“超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大中“驾驭核能”之路( 二 )


同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充足的电力和热力供应 。 王大中立刻认识到核能在中国未来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 开始积极开展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工作 。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于1989年建成并投入功率运行 , 被认为不仅在世界核供热反应堆发展方面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 同时对解决在中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里程碑 。
王大中的远见卓识体现在方方面面 , 1994年他接任清华大学校长 , 清华大学当时还是一个多科性的工科大学 。 正是王大中和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学科进行了系统调整 , 对清华未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
“王大中老师的远见精准到近乎‘神奇’ , 而实际上 , 这是植根于他的思考 , 他所有的深思熟虑 。 ”张作义说 。

核能|“神奇”+“超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大中“驾驭核能”之路
文章图片

1989年11月 , 核能所所长王大中(左一)宣布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启动运行成功 清华大学供图
笃信
【核能|“神奇”+“超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大中“驾驭核能”之路】谈到克服科研中的困难 , 王大中曾表示 , 科学家需要有悟性 , 勇气和韧性 , 他说:“悟性指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升悟性有时候需要靠想象 , 靠一种直觉的判断 , 勇气就是要敢于尝试 , 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 , 韧劲就是指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 , 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 。 ”
如果说非凡的远见是王大中“悟性”的体现 , 那么他在科研世界中展现出的笃信勇气则成为推进一切前进的强力 。
认识王大中的人都深深感到 , 他瘦弱的身躯充满非凡智慧 , 谦和的外表蕴含坚定意志 。 在国家需要核能时 , 他毅然选择了核反应堆专业;在核能发展陷入低谷时 , 他坚持初心不言放弃;在认定了固有安全的学术目标后 , 他持之以恒直至登上反应堆安全的高峰 。
1950年 , 王大中(前排右一)与南开中学垒球队队友合影 清华大学供图
在高温气冷堆领域 , 改革开放之初 , 德、美、日的技术远远领先 , 当时中国基础薄、投入少 , 又缺少人才和经验 。 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 , 王大中没有丝毫退意 , 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 。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新之路 。 除了艰苦的条件、技术发展不成熟、人员和经验缺乏等因素 , 核能安全创新还必须跨过现代核安全监管最严苛的超高门槛 。 国际上类似团队的领军科学家曾感叹:先进核能项目能否成功不在于谁更聪明 , 而在于谁更能坚持 。
中国以不懈的“坚持”最终能够走到了世界前列 , 王大中始终如一的笃信和勇气无疑是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