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国家科技奖揭晓,上海首次同时牵头摘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科学技术|国家科技奖揭晓,上海首次同时牵头摘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在北京举行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位科技专家和1个组织 , 授奖总数比2019年度减少33项(人) 。 在授奖数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 , 上海获奖总数、“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各自获奖数量占全国总授奖数量的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 且首次同时牵头摘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 体现了上海科创策源功能“硬实力”和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 。
时隔18年再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市科技奖励中心介绍 , 上海共有48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 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7.45%(2019年为16.88%) , 连续5年获奖比例超过15% 。 上海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有25项 , 占获奖总数的52% 。
在牵头获得的奖项中 , 有4项一等奖 , 占全国的17.39% 。 这是2000年以来 , 上海牵头获得国家一等奖数量最多的一年 , 也是上海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高等奖项中实现“金花齐放” 。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基础研究成果 。 2000年度至2019年度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仅授予13项成果 , 而且有9年出现空缺 。 此次 , 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赵东元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可谓含金量十足 。 这是上海时隔18年再获此殊荣 , 反映了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 。 这个项目原创性地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软模板合成”新思想 , 首次将功能介孔材料从无机骨架扩展到有机高分子材料 , 创制了5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 ,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
赵东元(右)在实验室工作
上海牵头获得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也是创新策源能力的体现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领衔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 , 研制出首台国产3.0T磁共振整机产品 , 打破国外垄断 , 重构了高端医疗设备国际产业格局 。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主持完成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 , 历时21年 , 建立了基于扩大遗传基础的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技术 , 解决了我国籼型杂交稻米质欠佳 , 优质与高产、高产与抗病的矛盾等问题 , 带动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升 , 还在“一带一路”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

科学技术|国家科技奖揭晓,上海首次同时牵头摘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文章图片

罗利军在稻田工作
基础性学科和大健康表现突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