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 对核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公众最担心的是 , 核电到底安全不安全 。 ”王大中曾表示 , “从20世纪80年代起 , 我们就开始研究高温气冷堆 , 特别是研究模块式的高温气冷堆 。 这种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反应堆在任何的事故情况下 , 反应堆都不会熔化 , 也不会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 。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上对我们高温堆示范工程给予这么大的关注 , 因为它会给我们的核能应用带来一个新的境界 。 ”
从“建堆建人”到“建堆报国、建堆育人” , 王大中在这之后完成了从科研工作者到教育者的身份转变 。
对于王大中的教育理念 , 他的女儿王奕表示 , “爸爸经常鼓励我 ,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 , 总是能听到他鼓励的话语 , ‘嗯 , 挺有潜力的’ , 想起来的时候心里感觉一闪一闪暖暖的 。 在成长的过程中 , 爸爸也特别在意培养我做事要有诚实认真的态度 。 ”
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石磊是王大中的学生 , 他表示 , “我来到核研院攻读博士学位时 , 对核工程几乎一无所知 , 王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 他说 ,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 , 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 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 还要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 , 不能纸上谈兵 。 这些都需要沉下心去 , 耐得住寂寞 , 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 是干不成大事的 。 ”
1994年 , 王大中履新清华大学校长一职 , 开始他历时10年的治校征程 。 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的角色 , 他花了大半年时间积极调研各院系工作情况 , 并组团考察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 。 此后 , 他逐渐明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方向与总部署 。
“清华是要沿着原来的方向走下去 , 还是转变为综合性大学 , 这是一道难题 。 ”在任期间 , 王大中秉持着“发展工科优势 , 加速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 力争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办学思路 , 带领全校完成了学科结构的调整 , 并重点发展了信息、生命科学、能源等一批新型学科群 。
进入21世纪后 , 与王大中一同成长的核研院 , 面临如何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下避免大规模研究团队“裂变”为教授个人的自由探索、如何在世界核能发展遇到瓶颈的形势下坚持“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如何在引进技术获得关注的环境下坚持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等三大挑战 。
面对这些挑战 , 王大中提出核研院需要着力跨越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 第二个台阶是实现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向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传承 。
推荐阅读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王海滨|筑梦“校园科技节”
- 科学技术信息|去年我国产出卓越科技论文46万余篇
- 王卫明|工信部谈机器人产业痛点:欠缺正向设计能力与高性能整机产品
- 技术|百度王海峰:AI大生产平台再升级 助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 技术|百度CTO王海峰:AI大生产平台再升级 助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 量子|百度CTO王海峰:AI大生产平台再升级 助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 蔡司|影像新王vivo X70 Pro+评测:想要的都有了
- 科学技术|国际论文被引次数,中国在这四个领域排名世界第一
- 王绶|带领孩子走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