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复旦大学师生的朋友圈
一张“院士领奖归来”的图片
刷屏了
文章图片
图中是11月3日
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
领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
文章图片
“他很低调 ,
那张证书装在帆布袋里
转身又去工作了”
而赵教授领完奖后就回到上海
今天一早就到学校上课了
中国青年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 由于评选极为严格 , 该奖项在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空缺 。
成功起始于一次突发奇想 。 视频来源:复旦大学 剪辑:王纪民
“但凡看到材料 , 我都想把它打成孔 。 ”这一句看似玩笑话 , 却是赵东元23年来的坚持 , 他的科研生涯始终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 。
2021年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教授李伟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 , 原创性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 , 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 , 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 , 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 这也是18年来上海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文章图片
“像是在黑箱子里乱转”
1998年 , 35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 , 从美国洛杉矶直飞上海 , 在几家国内顶尖高校中选择复旦 。
在复旦 , 赵东元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 , 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享誉国际的科学家——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 , 2000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 , 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07年44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 , 复旦大学为这位引进人才提供了3万元科研经费 。 赵东元买了一台电脑 , 很快坐进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 , 写起研究计划 。
之后他便带着5名本科生 , 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 。
文章图片
2000年 , 赵东元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化学西楼
20年前 , 整个介孔材料都局限于无机材料 。 赵东元突发奇想:做了这么多无机介孔材料 , 能不能创造一种有机的高分子材料 , 又软又轻又好用 , 还能在国民经济中创造出非常高的价值?
推荐阅读
- 卡多|中国移动被迫终止加拿大业务:所有服务停止,2022年1月5日起停运
- 材料|真我 GT2 Pro 预热:50MP 舰双主摄、realme 首个显微镜镜头
- China|中国移动加拿大子公司宣布停止运营其CMLink业务
- 该公司|中国移动加拿大子公司 CMLink 宣布于 2022年1 月 5 日起停止运营
- 保障|《“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印发 提升原材料工业保障引领制造业能力
- 材料|别在玩吃鸡,小学生都开始学习3d打印技术了
- 最新消息|别无选择?担心人手短缺,加拿大一省允许新冠阳性员工继续上班
- 人物|车顶维权女车主曝光庭审内容:特斯拉拿不出任何实锤证据
- 栏目|神评 | 凡是拿iPhone对比的一律视为不如苹果
- 探测|国内电力气象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