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院士拿布袋领奖归来,朋友圈刷屏了( 二 )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 , 赵东元组建科研团队 , 苦战5年 。
回顾整个过程 , 赵东元感慨 , 实验之所以难 , 是因为“异想天开” , “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 , 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 。 ”前四年多时间 , 团队走了很多弯路 , 进展缓慢 。
历史系学生给化学家团队带来“转机”
转机来自一位复旦转专业本科生 。 2002年 , 高考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历史系学生顾栋 , 申请转到化学系 , 后选择赵东元作为本科生导师 , 开始在实验室参与一些研究工作 , 未曾想到 , 他用一种反常规的方法进行实验 , 测试得到一组非常漂亮的数据 。
“顾栋非常聪明 , 他提出把高分子先聚再合成的做法 , 一下子把步骤从5个简化成2个 。 ”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 。 接下来两个月 , 大家紧锣密鼓调节实验参数、测试分析 , 年底就基本得到了所有数据 。

材料|院士拿布袋领奖归来,朋友圈刷屏了
文章图片

赵东元正在给本科生上课
2005年 , 赵东元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 , 在有机-无机自组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思想 , 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 。 至今已经吸引60多个多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 , 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 , 发表论文4万多篇 。 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的贡献为“先驱”“里程碑”“突破”等 。
赵东元在实验室
赵东元的课题组也一下子“火”了 。 成员们基于该项目成果发表论文200多篇 , 被引3万余次 。
虽从事基础研究 , 但赵东元的研究跟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 。 后期经过不断压缩成本 , 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 , 开展大规模制备 。 比如:
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 , 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 , 该项目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150万吨高质量成品油;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材料、吨级生产 , 运用于超级电容器 , 在北京奥运会的LED路灯和上海世博会的电动汽车上都得到了示范性应用;介孔材料还能在生物检测、环境处理、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

材料|院士拿布袋领奖归来,朋友圈刷屏了
文章图片

鼓励学生和青少年敢于“异想天开”
赵东元出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 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的训练 , 但他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 , 梦想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 。 因此 , 他也特别鼓励青年大学生和青少年敢于“异想天开” 。

材料|院士拿布袋领奖归来,朋友圈刷屏了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