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院士拿布袋领奖归来,朋友圈刷屏了( 三 )


1980年 , 赵东元在吉林大学读本科
因此 , 即便工作再忙 , 他也没有放下科普 。 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录制网课 , 到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 , 但凡能给青年人带去启发的事 , 他一件也没有落下 。
他从不为学生设限 。 平时指导学生科研 , 他会给个大方向 ,但不会告诉学生具体怎么去做 ,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 顾栋记得 , 自己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 , 在国外联系赵老师 , 没想到老师立刻回复 , 那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
赵东元还坚持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17年 , 一周两次课 , 他几乎从未缺席 。 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 , 他也一定连夜飞回来上课 。
赵东元说过:“我真的愿意做科研 , 因为科研面对的全是新鲜事物 , 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 ”
很多学生发邮件请教他:到底具备什么条件 , 才能进您的实验室工作?赵东元回:没有别的 , 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爱科学 , 要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
(本文综合澎湃新闻资深采访人员 朱奕奕、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复旦大学等)
【材料|院士拿布袋领奖归来,朋友圈刷屏了】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