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户而言 , 使用语音输入最直观的感受是即便碰到“恶劣”场景 , 手机的语音识别已经达到“非常好用”的程度 , 识别结果也似乎越来越懂用户表达 。
除了语音识别准确率的提升 , 讯飞输入法还更新了两个新功能:一是语音识别和翻译的语种 , 从过去的4种语言扩充到12种 , 包括中文、英语、俄语、法语、越语、韩语、日语、泰语、德语等等;二是候选项的合理化 , 用户语音输入结果更符合预期结果 , 即便是中英混合输入也有近乎完美的呈现 , 进一步提升了用户输入和表达的效率 。
可以给出的解释是 , 2010年上线的讯飞输入法 , 主打的正是语音技术 , 在输入键盘上增加一个麦克风图标 , 用户点击后就能语音输入 , 短短两年时间就拥有了上亿激活用户 , 不仅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 , 在巨头把持的市场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 还深度重塑了输入法的产品形态 。
毕竟效率升维一直是输入法的主线任务 , 从五笔到拼音再到语音输入 , 无不沿循了效率为王的铁律 , 同时也意味着 , 即便到了人工智能时代 , 输入效率上的技术创新依旧是输入法竞争的命门 。
02 细分 , 瞄准场景化的需求 和技术创新同步进行的 , 是用户习惯的不断改变 。 2010年的时候 , 智能手机的权重远不如PC , 可到了2021年 , 购物、游戏、娱乐等高频场景都集中在手机上 , 用户时长动辄在五六个小时以上 , 输入法也有了新的挑战: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输入的速度 , 也要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效率 。
讯飞输入法将“法宝”压在AI助手上 。
如果说语音识别开启了人工智能和输入法协同的先河 , 语义理解、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带来的改变则是进阶性的 。 输入法和用户的连接不再局限于小小的输入框 , 而是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 , 通过深度学习理解用户的输入习惯 , 通过语义理解和知识图谱打造“懂你”的知识体系 。
讯飞输入法在11.0版本中进一步明确了和用户的触点 , 针对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 , 瞄准用户在细分场景下的输入效率 , 让输入法的价值不再停留在工具层面 , 化身用户个性化表达的“AI助手” 。
比如用户在与人沟通时经常会出现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 , 讯飞输入法推出了AI聊天助手功能 , 可以为用户智能推荐新语料、错别字校对、语言互译等功能 , 打破聊天对话时的尴尬场景 。 就像情侣间输入“想你”两个字时 , 可以智能替换为“想你 , 只缘感君一回顾 , 使我思君朝与暮” , 有利于用户的感情升温;
文章图片
比如很多用户困顿于朋友圈等社交分享时的“词穷” , 讯飞输入法的AI发帖助手提供了美文、模板、AI帮写等服务 , 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匹配不同的文案 , 甚至输入“美食探店”等标签后能够自动生成对应的文案 , 既帮助用户营造出了独特的社交氛围感 , 也在无形中降低了用户的社交分享的压力和时间成本;
推荐阅读
- 识别|沈阳地铁重大变化!能摘口罩吗?
- 识别|天津滨海机场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完成建设 行李标签识别成功率可提升至99%
- 相关|科大讯飞:虚拟人交互平台1.0在媒体等行业已形成标准产品和应用
- 技术|探秘AI智慧之旅,科大讯飞AI学习机研学游第一期圆满落幕
- 识别率|一群年轻人教“AI”学手语,目标是让千万聋人被“听见”
- 信息|财报识别系统教你怎样做好金融信贷审批工作!
- 数据|车牌识别相机在无人值守称重行业的应用
- 通信技术|浙大最新研究“空气输入法”:空中动动手指就能给智能手表输入文本
- 识别|“刷手支付”来了?腾讯掌纹支付设备专利获授权
- 犯罪学|人脸识别有易破解隐患 准确定罪存在一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