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三体》Netflix剧版开拍在即 本土版推出首发预告:影视化“重塑”科幻文学?( 二 )
如今科技继续日新月异 , 然而昔日只为“压倒对手”而不惜代价的大手笔却越来越少 , 科幻影视化的“翅膀”——太空科技奇迹越来越具象化 , 很难重演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上天那种偶像化的全民热潮 , 从创作到投资 , 再到票房 , 都有些欲振乏力 。
从“科学幻想”到“科学幻灭”
【环球时报|《三体》Netflix剧版开拍在即 本土版推出首发预告:影视化“重塑”科幻文学?】尽管悲观科幻与乐观科幻、软科幻与硬科幻之争贯穿始终 , 科幻也经历了从下地入海到登月探天 , 从人类到“超人类”等一系列演变 , 但有一个脉络十分明晰:科幻的历史 , 划出一条从“科学幻想”到“科学幻惑” , 再到“科学幻灭”的轨迹 。
早期的科幻作品大多充满探索主义精神 , 对科学的力量充满信任和好奇 , 认为许多现实中的难题 , 在幻想中的未来高科技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 一时想不到解答的难题 , 则是“科学的幻想” , 或“幻想的科学”尚未达到相应火候所致 。
二战后的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莱因“科幻三杰”时代 , 科幻作品仍延续战前“对科学充满幻想”的路线 。 不论是“机器人+外太空”的阿西莫夫 , 或预言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的克拉克 , 在他们的笔下 , 科技是解决难题的利斧 , 而解决更大难题的途径则是更高水平的科技 。 他们不仅对科技充满信心 , 更对人类掌握科技的能力也信心十足 。
所谓“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 ,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 , 以及机器人在不违反前两条定律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护自己) , 与其说是科幻框架 , 不如说是人类以自己的意志、架构 , 规范非人类文明的一种尝试 。 也就是说 , “黄金时代”的科幻创作人依然坚信人类智慧可以驾驭科技 , 并解决一切问题 。 这种对科技和人类的信心 ,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浪潮中受到冲击 , 巴拉德、奥尔迪斯等一大批英国科幻作家开始对“科技万能”“人类智慧万能”无所适从 。 尽管他们的作品因“不够科幻”昙花一现 , 但继之而起的“赛博朋克”风格回归传统科幻路线 , 但科学和人类智慧不再能解决一切麻烦 , 恰恰相反 , 他们常常自己变成麻烦的创造者和发源地 。
影视改编还能热多久
几十年来 , “科幻性善论”和“科幻性恶论”这两个话题持续为科幻影视作品保温续热 , 并为更商业化的科幻影视作品“打底” 。 阿西莫夫、克拉克等科幻作家的长寿(包括年龄和创作生命) , 更让这一热度的余温一直延续至今 。 刚热了一把的《沙丘》 , 便脱胎于与克拉克、布雷德伯里等“老前辈”同时代的名家赫伯特原作 。 不过 , 当今时代已有不少受众议论“票房更多靠疫情烘托” , 更有人吐槽“像《星战》系列一样 , 在未来世界里让角色们进行中世纪的冷兵器骑士对决 , 实在太老土” 。
推荐阅读
- 原神|《原神》「飞彩镌流年」2.4 版本预下载已开启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龙珠|realme GT2 Pro 预热,联名《龙珠》定制新品
- 短片|马蜂窝推全球首份《星际太空旅行指南》,发布年度短片
- 炼金术|元宇宙炼金术|专访三体宇宙CEO:三体有形成独立元宇宙的可能
- 公司|《Control》开发商正在与腾讯合作开发一款PVE射击网游
- 技术|史河科技《船舶除锈机器人》项目获2021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短片|马蜂窝推出《你咋不上天呢?》,每一次探索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 直播|演示视频创作软件《万兴鹿演》新增“虚拟形象录制”
- Create|什么是元宇宙游戏?百度《希壤》成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