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绶|全国道德模范王绶琯:夜空中,那颗把孩子领向科学的“启明星”( 二 )


“ 如果每年平均能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 , 其中有2%到3%日后会成为顶尖人才 , 那么坚持十几年可望积累到30-50人 。 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 , 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 。 ”王绶琯坚信 。
俱乐部每年新吸收百余名高一新生参加科技活动 , 最基础的是每个学期听科学名家讲座 ,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到正在担任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研究员 , 学科泰斗与高中生面对面 , 演讲后还有提问与解答 。
有一回 , 一名高中生提问后 , 又疑惑地补问了一句:“我们的问题是不是很幼稚?”丁肇中首先答:“ 我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幼稚的!”然后细说“提问是科学的开始 。 ”而对其中一名学生的提问 , 丁肇中竟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我不知道 。 ”
俱乐部成立的22年里 , 5万多名中学生先后参加科研活动 , 一些学生还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
【王绶|全国道德模范王绶琯:夜空中,那颗把孩子领向科学的“启明星”】王绶琯为了俱乐部的发展则四处奔波 。 为解决经费问题 , 他捐出了全部稿费 ,晚年身体虚弱无法行走时 , 他还让女儿推着轮椅去参加活动 , 即便躺在病榻上 , 自称“眼睛、耳朵都开始罢工” , 这位被孩子们称为“科学启明星”的老人仍在关心着俱乐部的未来:“ 科学普及了 , 更多孩子才能受益 。 只有植根于一片深厚的土壤之中 , 科学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