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无穷之路》贫穷应该遭遇诅咒吗?( 二 )


基于此 , 悬崖村的脱贫之路 , 也是非常凶险的 。 相关部门出资百万 , 工人加上村里的年轻人一起背了120吨的钢管上山 , 硬生生地在悬崖中凿除一条1500米的钢管之路 。 但即便如此 , 要想连通悬崖村和外界也并不容易 , 毕竟 , 这条钢管路有2556级台阶 , 相当于张家界天门山台阶数的2倍 , 单程需要四个小时 , 每日往返于此 , 膝盖和腰估计很快就废掉了 。 可见 , 面对大自然造成的贫穷 , 单纯地依靠人力根本无法左右 。 悬崖村要脱贫 , 势必要离开悬崖 。

贫困县|《无穷之路》贫穷应该遭遇诅咒吗?
文章图片

授人以渔 , 漫长的扶贫之路
【贫困县|《无穷之路》贫穷应该遭遇诅咒吗?】俗话说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但“授人以渔”这四个字却包含着千斤重量 , 需要非常深度地思考 。 显然 , 给贫困地区寄点儿物资过去 , 是很简单、肤浅的扶贫方式 , 远远触及不到“扶贫”的核心 , 甚至会给帮扶对象带来一些麻烦 。 比如 , 城里人前些年喜欢把旧衣服寄到贫困地区 , 导致那里每年都要收到成吨的旧衣服 , 不仅穿不了 , 还没有地方放 , 以至于 , 当地村委会向有关部门反应:不要再寄旧衣服过来了 , 把他们换成钱 , 打到卡里吧 。 事实上 , 真要让贫困村 , 能被帮扶起来 , 再站得住稳 , 是需要花费一些心思的漫漫长路 。
如前文所述 , 即便给悬崖村修好一条钢管路 , 仍然需要4个小时的通勤时间 , 相当于 , 这里的孩子、商人每天要爬两次天门山 , 所要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只能移居:由国家出资 , 花费四年 , 建制1400多个安置区 , 帮助35万悬崖村民移居 。 同时 , 接通自来水、电缆和4G信号 , 建起学校、医院、农村信用社...至此 , 悬崖村的硬件扶贫基本完成 , 但接下来要如何谋生 , 则需要村民在见识到悬崖之外的美丽新世界之后 , 持续优化自己的致富之路 。
相比于悬崖村的离奇故事 , 西海固的扶贫之路 , 更像是一个“授人以渔”的版本 。 在相关部门的号召下 , 大批的福建商人来西海固投资 , 这里不仅有菌草产业 , 还逐步发展起大规模的葡萄产业 。 西海固昼夜温差大、日照长、土质属于淡灰质土 , 非常适合种植酿酒葡萄 , 但要把一片荒凉之地变成富饶的葡萄园 , 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
事实上 , 福建商人和当地村民花费了14年的时间 , 才把西海固这一片干沙滩变成了金灿灿的葡萄园 。 其中 , 仅仅是搬石头 , 就花费了大概3年的时间;此外 , 还需要反复试验适宜的葡萄品种 , 邀请酒庄入驻等等 。 截止到现在 , 西海固葡萄园的品种多达三十余种 , 年产量过亿 , 综合产值达到260亿 , 而对于扶贫来说 , 重要的是向12万户贫困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 。 这是从根上地授人以渔 , 确切地说是授人以“葡” , 让贫困户自己掌握命运 。

推荐阅读